枯骨如龟识吉凶,孤埋鸠占不相容。
一年讼牒如山积,不为疑龙即撼龙。
枯骨如龟识吉凶,孤埋鸠占不相容。
一年讼牒如山积,不为疑龙即撼龙。
这首诗名为《己亥杂诗(其三十五)》,由清代诗人黄遵宪所作。诗中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社会图景,通过“枯骨如龟识吉凶”这一形象的比喻,暗示了社会中的一些人能够预知或感知到某些事件的走向,但同时也揭示了社会中的不公与冲突。
“孤埋鸠占不相容”,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社会中资源分配不均,强者对弱者的压迫现象,如同鸠鸟占据空巢,排斥其他生物一样,体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和不公平待遇。
“一年讼牒如山积”,描述了社会纠纷之多,诉讼案件堆积如山,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尖锐,法律制度可能无法有效解决民众的诉求,或是司法体系存在种种问题。
“不为疑龙即撼龙”,这里的“疑龙”和“撼龙”都是比喻性的说法,分别指代那些被怀疑或试图挑战权威的人物。这句话表达了在社会中,无论是被怀疑还是试图挑战权力的人,都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困难,暗示了社会对于异见和挑战权威的强烈压制。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晚清社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以及普通民众在社会变革中的艰难处境。黄遵宪通过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情感和思考,也对当时社会的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
宪陵台畔客,笑几度,送人行。
对一道青山,两行官柳,去住人情。苍生望初不系。
问此身、何用绊虚名。
宦味真成画饼,隐居却伴侯鲭。十年惭愧草堂灵。
自分苦飘零。甚一片闲云,几回归梦,野钓林耕。
浮沉待从里社,觉倘来、轩冕总堪惊。
寄谢竹林旧友,且休笔削寒盟。
问东城春色,正谷雨,牡丹期。
想前日芳苞,近来绛艳,红烂灯枝。
刘郎为花情重,约柳边、娃馆醉吴姬。
罗袜凌波微步,玉盘承露低垂。春风百匝绣罗围。
看到彩云飞。甚着意追欢,留连光景,回首差池。
半春短长亭畔,漫一杯、藉草对斜晖。
归纵酴醾雪在,不堪姚魏离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