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丹日夜思报秦,好客不减平原君。
朝游燕市伴屠狗,夕入东宫为上宾。
感君意气惟君使,函关西向轻生死。
片言立杀樊将军,日暮悲歌临易水。
易水萧萧疾风雨,渐离击筑声何苦。
道旁送者涕纵横,壮士驱车不复顾。
图尽须臾见匕首,惊起秦王环柱走。
只今犹恨夏无且,英雄功败提囊手。
擿王不中置锟铻,事后论人剑术疏。
当时谁入虎狼国,自是昂藏一丈夫。
燕丹日夜思报秦,好客不减平原君。
朝游燕市伴屠狗,夕入东宫为上宾。
感君意气惟君使,函关西向轻生死。
片言立杀樊将军,日暮悲歌临易水。
易水萧萧疾风雨,渐离击筑声何苦。
道旁送者涕纵横,壮士驱车不复顾。
图尽须臾见匕首,惊起秦王环柱走。
只今犹恨夏无且,英雄功败提囊手。
擿王不中置锟铻,事后论人剑术疏。
当时谁入虎狼国,自是昂藏一丈夫。
这首清代赵善庆的《荆卿歌》以荆轲刺秦的故事为背景,通过描绘燕丹对荆轲的期待和荆轲的慷慨赴义,展现了战国时期刺客的忠诚与英勇。诗中提到燕丹对荆轲的信任,如同平原君般好客,荆轲白天与屠狗者为伍,晚上却成为燕太子的座上宾。荆轲为了报答燕丹的知遇之恩,不惜牺牲生命,甚至在易水边面对悲歌,表现出视死如归的决心。
"函关西向轻生死"一句,形象地写出荆轲过函谷关时对生死的淡然态度。"片言立杀樊将军"则点出荆轲刺秦的关键时刻,而"日暮悲歌临易水"则渲染了悲壮的气氛。易水边的送别场景感人至深,"壮士驱车不复顾",荆轲义无反顾地踏上刺秦之路。
诗中对荆轲刺杀失败的遗憾,以及对夏无且未能及时递匕首的惋惜,都体现了作者对英雄命运的感慨。最后,诗人批评了事后对荆轲剑术的质疑,强调了他在虎狼之地秦国的英勇行为,称他为昂藏丈夫,表达了对荆轲英雄气概的敬仰。整首诗情感饱满,语言生动,是对古代侠义精神的深情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