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庐山一片石,元气为根倚天立。
月色霄澄白鹿寒,露华晓霁香炉湿。
左瞰长江右枕湖,近分众皱远模糊。
未容绝顶通人迹,长向晴空展画图。
谁能共我寻瑶草,幽泉怪石穷探讨。
傥遇仙翁跨鹤来,长生秘诀应倾倒。
凡骨支离无奈何,徒劳翘首望嵯峨。
此行傥遂区区志,须借苍崖百丈磨。
千里庐山一片石,元气为根倚天立。
月色霄澄白鹿寒,露华晓霁香炉湿。
左瞰长江右枕湖,近分众皱远模糊。
未容绝顶通人迹,长向晴空展画图。
谁能共我寻瑶草,幽泉怪石穷探讨。
傥遇仙翁跨鹤来,长生秘诀应倾倒。
凡骨支离无奈何,徒劳翘首望嵯峨。
此行傥遂区区志,须借苍崖百丈磨。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庐山的自然之美。首句“千里庐山一片石”以夸张的手法,将庐山的广阔与雄伟展现得淋漓尽致。接着,“元气为根倚天立”一句,赋予庐山以生命和力量,使其仿佛是天地间的一根支柱,直插云霄。
“月色霄澄白鹿寒,露华晓霁香炉湿”两句,通过月色、露珠、白鹿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冷而静谧的氛围,庐山在这样的背景下显得更加神秘而迷人。而“左瞰长江右枕湖,近分众皱远模糊”则描绘了庐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既展现了其与水体的紧密联系,也体现了其在视觉上的层次感和距离感。
“未容绝顶通人迹,长向晴空展画图”两句,进一步强调了庐山的不可触及性与超然之姿,同时也暗示了其作为艺术创作灵感源泉的地位。接下来,“谁能共我寻瑶草,幽泉怪石穷探讨”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美景的向往与探索之心,以及与他人分享这份美好愿望的渴望。
最后,“傥遇仙翁跨鹤来,长生秘诀应倾倒。凡骨支离无奈何,徒劳翘首望嵯峨。此行傥遂区区志,须借苍崖百丈磨”几句,既有对仙人境界的向往,也有对自身平凡存在的感慨,以及对追求理想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难与挑战的预想。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自然美的赞叹,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深邃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