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冰寒泉下,粉玉石瓶中。
凤团沈夜寂,兽炭烧春红。
霜清上桂魄,人静骚松风。
芳香涣瑞霭,灵味湍华钟。
孤坐寒不寐,一饮清无穷。
枯肠润仙液,轻汗回春融。
兴逸昆崙外,神爽桃源丛。
可以发清咏,兼之韵枯桐。
长啸仰苍昊,矫首听高鸿。
壮心逐云翮,奋翼来天东。
斧冰寒泉下,粉玉石瓶中。
凤团沈夜寂,兽炭烧春红。
霜清上桂魄,人静骚松风。
芳香涣瑞霭,灵味湍华钟。
孤坐寒不寐,一饮清无穷。
枯肠润仙液,轻汗回春融。
兴逸昆崙外,神爽桃源丛。
可以发清咏,兼之韵枯桐。
长啸仰苍昊,矫首听高鸿。
壮心逐云翮,奋翼来天东。
此诗描绘了煎茶的场景与心境,充满了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和超然物外的意境。
首句“斧冰寒泉下”,以“斧冰”形象地描绘出冬日清晨,人们在寒冷的泉水边用斧头破冰取水的情景,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宁静的氛围。接着“粉玉石瓶中”,将取来的寒泉倒入精美的玉瓶中,进一步渲染了仪式感和雅致。
“凤团沈夜寂,兽炭烧春红”两句,通过“凤团”(一种名贵茶叶)在寂静的夜晚沉入水中,与“兽炭”(兽形炭火)在春天的红光中燃烧形成鲜明对比,既展现了煎茶时的静谧与热烈,也暗示了时间的流转与季节的变化。
“霜清上桂魄,人静骚松风”则将自然界的景象融入其中,霜月高悬,桂树清朗,人声寂静,松风轻拂,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清幽境界。
“芳香涣瑞霭,灵味湍华钟”两句,通过“芳香”与“灵味”的描述,以及“瑞霭”与“华钟”的象征,表达了煎茶时所散发出的香气与味道的神圣与美好,仿佛能洗净心灵,带来吉祥与智慧。
“孤坐寒不寐,一饮清无穷”描绘了煎茶者独自坐在寒冷中,却因茶的清冽而精神焕发,无法入睡,体现了茶的魔力与煎茶者的痴迷。
“枯肠润仙液,轻汗回春融”则从身体感受的角度,表现了茶对身心的滋养作用,如同仙液般滋润着干涸的心肠,让疲惫的身体恢复活力。
“兴逸昆崯外,神爽桃源丛”两句,将煎茶的体验上升到精神层面,仿佛超越了世俗的束缚,达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如同进入了传说中的桃花源,心灵得到了彻底的释放与净化。
“可以发清咏,兼之韵枯桐”表达了通过煎茶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内心的清雅之音,还能与古老的乐器——桐木琴共鸣,进一步深化了艺术与自然、心灵之间的联系。
最后,“长啸仰苍昊,矫首听高鸿”描绘了煎茶者在茶香四溢的环境中,仰望天空,长啸一声,抬头聆听高飞的大雁,表达了对自由与高远境界的向往。
“壮心逐云翮,奋翼来天东”则是对内心壮志的抒发,如同雄鹰展翅,向着东方的天空翱翔,象征着追求理想与目标的决心与勇气。
整首诗通过对煎茶过程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文人雅士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精神寄托与自我超越的追求,以及茶文化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在昔皇华使,周爰慎咨诹。
与子共夙夜,亲见周宣忧。
輶轩适河洛,敢誇弩矢谋。
知子抱至性,疾恶如仇雠。
试问牧民者,不如羊与牛。
长河亘南北,咄哉无泛舟。
怅此对厨传,屡见匕箸投。
归来过里门,黧面深两眸。
依依问桑梓,温温相慰休。
到县揖县官,叱驭尊道周。
时事难具陈,且遂友生求。
畴昔之京国,荒凉见兹县。
今我复斯来,甫田昔为佃。
颇闻长官仁,招集得民便。
麦秀匝四野,牛羊勿履践。
但愿风雨时,民获饱粱面。
前日江淮行,稍闻赵代甸。
连年苦旱魃,黔首尽离散。
不觉投匕箸,岂复顾厨馔。
兹土景物舒,举目皆可忭。
天人本相待,有备故无患。
彼岂无父母,夫何罹此变。
无乃期会繁,反令慈惠殄。
征夫徒駪駪,忧喜付闻见。
我登从姑山,天门划然开。
恍惚睹仙翁,世界如无怀。
仙翁为我言,圣学久已乖。
江河乱其流,鸟兽失其栖。
灼灼青莲花,娟娟出其泥。
别见损至精,金石焉得谐。
稽首谢仙翁,学子从前迷。
我今得一见,此见永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