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得远公派,结庵千仞巅。
利名俱拚舍,寒暑任推迁。
供佛燃香篆,餐松咽石泉。
个中三昧处,克广自无边。
续得远公派,结庵千仞巅。
利名俱拚舍,寒暑任推迁。
供佛燃香篆,餐松咽石泉。
个中三昧处,克广自无边。
这首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杨公远所创作,属于宋末元初时期的作品。诗中通过对龙金庵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作者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和精神境界的主题。
"续得远公派,结庵千仞巅。"
这两句表明诗人继承了某种精神或修行的传统,并在高耸的山巅上建立了一个庵堂,这个地点选址险要,显示出一种超然物外、与世隔绝的情怀。
"利名俱拚舍,寒暑任推迁。"
这里说明诗人对名利的舍弃,以及对于自然界中寒冷和酷热变化的顺其自然态度。通过这些描述,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出世思想和淡泊明志。
"供佛燃香篆,餐松咽石泉。"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在庵中进行的一种修行生活:供奉佛像、焚烧香料,以及以松叶为食,以山间清泉解渴。这表明诗人已经达到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
"个中三昧处,克广自无边。"
最后两句则是对内心世界的描绘,其中“三昧”指的是一种深度禅定状态,这里暗示了诗人的精神修为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层次,内心的广阔与自然界相呼应,无边无际。
整首诗通过对环境和行为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作者追求精神解脱、超越尘世的愿望,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人与自然合一的哲学思想。
苍崖如壁立,神仙好岩居。
杖藜往佳招,还与胜境俱。
寻幽憩真馆,访古得遗书。
傍有千寻木,中藏蝉蜕躯。
终然跻绝顶,眼界聊一舒。
军峰散云雨,盱水带城隅。
始知众山小,端欲隘寰区。
达人等大观,笑彼形器拘。
天寒风景暮,归兴促篮舆。
幸兹及官闲,行色可徐徐。
前修傥可作,微禄亦何须。
眷言还故山,著论拟潜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