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独坐事枯禅,拨尽寒灰火不然。
忽听楼头钟磬发,一声清韵满霜天。
夜深独坐事枯禅,拨尽寒灰火不然。
忽听楼头钟磬发,一声清韵满霜天。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在深夜静坐修行的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中生活的宁静与禅意。首句“夜深独坐事枯禅”点明了时间与人物状态,夜晚的寂静与僧人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修行的专注与深入。次句“拨尽寒灰火不然”运用了象征手法,寒灰比喻内心的杂念,火不燃则意味着心灵的平静与净化,进一步深化了修行的主题。
后两句“忽听楼头钟磬发,一声清韵满霜天”则以自然界的声响作为转折,将读者的思绪从个人的内心世界引向更广阔的宇宙空间。钟磬之声在霜天中回荡,不仅带来了清新的韵律,也寓意着佛法的深远与普遍性,仿佛是天地间最纯粹的和谐之音,触动人心,引发共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象征,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氛围,体现了明代僧人德清对于禅宗修行的深刻体悟和对自然美的独特感知。
江都昔丧乱,阙下多搆兵。
豺虎恣吞噬,干戈日纵横。
逆徒自外至,半夜开重城。
膏血浸宫殿,刀枪倚檐楹。
今知从逆者,乃是公与卿。
白刃污黄屋,邦家遂因倾。
疾风知劲草,世乱识忠臣。
哀哀独孤公,临死乃结缨。
天地既板荡,云雷时未亨。
今者二百载,幽怀犹未平。
山河风月古,陵寝露烟青。
君子秉祖德,方垂忠烈名。
华轩一惠顾,土室以为荣。
丈夫立志操,存没感其情。
求义若可托,谁能抱幽贞。
殿内一处起金房,并胜馀人白玉堂。
珊瑚挂镜临网户,芙蓉作帐照雕梁。
房栊宛转垂翠幕,佳丽逶迤隐珠箔。
风前花管飏难留,舞处花钿低不落。
阳台通梦太非真,洛浦凌波复不新。
曲中唯闻张女调,定有同姓可怜人。
但愿私情赐斜领,不愿傍人相比并。
妾门逢春自可荣,君面未秋何意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