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衣宫女把宫门,不遣中人谒至尊。
晚霁微行向何处,灞陵原接杏花村。
绣衣宫女把宫门,不遣中人谒至尊。
晚霁微行向何处,灞陵原接杏花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宫怨曲的画面。开篇“绣衣宫女把宫门”一句,已然透露出一种隔绝与封闭的氛围。宫女身着华美的服饰,却在守卫着宫门,不让任何人进入,这不仅是对空间的控制,更象征着内心世界的孤独和封闭。
“不遣中人谒至尊”一句,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隔阂。这里的“中人”通常指的是能够出入皇帝左右、传达言语的宦官或亲信。宫女不让他们靠近,可见她对权力中心的疏远和抗拒。
接下来的两句“晚霁微行向何处,灞陵原接杏花村”则是诗人借景抒情的手法。“晚霄”指的是傍晚时分的细雨,而“微行”则表达了一种静谧而又隐秘的行动。这里的主体可能并非宫女本身,更多地可能是诗人自己的心境——在这种湿润而又寂寞的夜色中,他的心绪似乎随着这细雨飘向了某一个方向。
“灞陵原接杏花村”一句,则将视野转移到更为开阔和自然的景象。灞陵是地名,位于长安附近,而杏花村则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地理标志。这两处结合起来,不仅描绘了一种由宫廷到自然景观的空间过渡,更重要的是,它们构建了一个心灵寻找自由与解脱的场所。
整首诗通过对深宫生活的刻画,抒发了对封闭、孤独和渴望自由的心境。它不仅展示了宋代宫廷女性的悲凉命运,也反映出诗人自身对于人生境遇的感慨与思考。
常年每爱度花朝,却每花朝愁里度。
近喜薄雪洒原田,举趾春耕犹不误。
骎骎六辔驾言回,恰逢令节山中驻。
山中春事日已佳,碧桃红杏霏烟雾。
破萼含胎各殊致,姹风嫣月均堪赋。
更值芳辰判半春,底须彩胜张高树。
寄语山灵记此来,此来差未相孤负。
山以有泉灵,此语闻自古。
如人血气充,盎睟还由睹。
离宫枕崇麓,旧接栖禅所。
宛宛露石窦,涓涓出玉乳。
深乃不可测,轮将三尺许。
天然谢疏凿,酌用供罂甒。
不闻马蹄跑,得无龙口吐。
涤襟我所名,每对消尘绪。
缨足两无濯,聊因悟自取。
徘徊俯清照,髭眉皆可数。
却见英英气,去作云几缕。
为喜消息佳,朝来酿灵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