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尽狂名十五年。梦回清泪一潸然。
金缸花烬月如烟。
烈士暮年宜学道,才人老去例逃禅。
著书何似观心贤。
负尽狂名十五年。梦回清泪一潸然。
金缸花烬月如烟。
烈士暮年宜学道,才人老去例逃禅。
著书何似观心贤。
这首《浣溪纱》由清末近现代初的诗人傅熊湘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邃的人生哲思,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转、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
首句“负尽狂名十五年”,开篇即以“狂名”二字点明诗人过去十五年间的生活状态,既有放纵不羁的豪情,也暗含着对过往岁月的自嘲与反思。十五年的时光,足以让一个人从青涩走向成熟,从激情跌入沉思,诗人以“负尽”二字,将这种情感的重量与复杂性表达得淋漓尽致。
“梦回清泪一潸然”一句,将诗人的思绪带入梦境与现实的交织之中。梦中的情境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泪水在梦醒时分悄然滑落,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诗人情感的细腻与敏感,也暗示了其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复杂。清泪,既是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是对现实无奈的感慨。
“金缸花烬月如烟”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略带哀愁的画面。金缸,泛指富贵人家的灯盏,花烬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如同月光般轻盈却难以捕捉。这一景象既是对个人命运的隐喻,也是对生命短暂、时光易逝的感慨。月如烟,既形象又抽象,既表达了月色的朦胧之美,也暗示了人生如梦、转瞬即逝的哲理。
“烈士暮年宜学道,才人老去例逃禅”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阶段变化的思考。对于“烈士”而言,晚年应追求精神的升华,通过修道来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而对于“才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许会转向佛教的修行,以逃避尘世的烦恼。这两句话既是对历史人物的致敬,也是对自身人生道路的探索与选择。
“著书何似观心贤”作为结句,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通过著书立说来传承智慧与思想,还是通过内省来达到心灵的纯净与智慧?这不仅是对诗人个人生活态度的反思,也是对所有寻求人生真谛者的启示。观心贤,意味着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自我反省,以达到心灵的纯净与智慧的提升,是一种更为内在、更为深刻的修行方式。
综上所述,《浣溪纱》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邃的人生哲思,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转、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以及对内心世界与人生道路的探索与思考。
倚香篝、小楼听雨,春衫谁与裁剪。
潞河桥下波千尺,比似别情还浅。腰带缓。
更海燕、传书碎语增悽眷。琼枝恨远。
恁夜舮牵衣,垂髫断影,长隔镜中面。
城南路,乌帽黄尘行惯。新诗水部吟倦。
西湖西子频牵梦,未信软红犹恋。生计短。
只地上、裁花那是君家县。思乡酒换。
剩玉雪佳儿,芸编问字,灯火纸窗伴。
一双银蒜暮丁冬,是东风。是西风。
吹得疏疏,凉雨打梧桐。
沈水半消金鸭冷,人不见,梦依依、唤玉骢。玉骢。
玉骢。无路通。步霜红。霜更浓。
过也过也,过不了、咫尺帘栊。
依旧相思,围住画栏中。
推枕起来还欲睡,楼角外,又萧条、听断鸿。
晚霜天外归飞急,凄凄噤寒无语。
水驿樯稀,河堤树老,羞说垂杨终古。
酸风听取,问积霰平林,旧巢安否。
黯澹丛祠,阵云吹送楚江暮。苏台前事暗数。
醉歌人未散,银箭催曙。
叫月声孤,栖烟梦冷,重忆昭阳何处。
萧条倦羽,怅子夜啼残,白头还苦。
鬓影相看,玉颜空泪雨。
百岁为吾待,三十等閒过。
一年一度除夕,值甚悔蹉跎。
只恐茫茫来日,长是有愁如织,白发误人多。
努力鞭乌兔,寄语促羲和。食无鱼,醉无酒,和无歌。
无端忽被僧戒,皈命礼弥陀。
空说吾家有妇,何自为谋斗酒,馋煞老东坡。
休矣公无怒,且唱定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