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年惯閒惰,每以书为仇。
遂使枵腹人,常匿声名羞。
木叶复将下,已非前岁秋。
岂真吾发华,在镜青常留。
飘风不自警,去水同悠悠。
与为伏井龙,宁为耕田牛。
弱年惯閒惰,每以书为仇。
遂使枵腹人,常匿声名羞。
木叶复将下,已非前岁秋。
岂真吾发华,在镜青常留。
飘风不自警,去水同悠悠。
与为伏井龙,宁为耕田牛。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姚燮所作的《同叶上舍元址读书观海卫回龙庵两月揽景兴怀托以歌咏无伦次也共得二十六章》中的第二十章。全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内心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首句“弱年惯閒惰,每以书为仇”点明了诗人年轻时懒散的生活态度,甚至对书籍抱有敌意。接着,“遂使枵腹人,常匿声名羞”则暗示了这种生活状态导致了内心的空虚和对名声的避讳。接下来的“木叶复将下,已非前岁秋”通过季节更替的自然现象,隐喻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而“岂真吾发华,在镜青常留”则表达了对青春易逝的无奈和对岁月无情的感慨。
“飘风不自警,去水同悠悠”两句,通过描述狂风和流水的形象,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不可逆性和生命的脆弱。最后,“与为伏井龙,宁为耕田牛”则是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抉择,宁愿像勤劳的耕牛,也不愿成为深井之下的龙,表达了对自由和实际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内心世界的探索,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