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向东林共种莲,新僧重结旧僧缘。
溪声山色垂垂老,翠竹黄花的的禅。
滴水渐穿崖下石,开池分贮涧中泉。
近来诗草焚将尽,拾得馀灰似瘦权。
曾向东林共种莲,新僧重结旧僧缘。
溪声山色垂垂老,翠竹黄花的的禅。
滴水渐穿崖下石,开池分贮涧中泉。
近来诗草焚将尽,拾得馀灰似瘦权。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重访濂泉寺的情景,与老友松师相聚,共同回忆往昔种种,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有对禅宗精神的深刻领悟。
首联“曾向东林共种莲,新僧重结旧僧缘”,诗人回忆起与松师在东林寺共同种莲的美好时光,如今新僧已成,旧日情谊依旧,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颔联“溪声山色垂垂老,翠竹黄花的的禅”,通过自然景色的变化,象征着岁月的流逝,而“的的禅”则暗示着禅宗智慧的永恒不变,无论外界如何变迁,内心的平静与智慧始终如一。
颈联“滴水渐穿崖下石,开池分贮涧中泉”,运用自然现象比喻,滴水穿石象征坚持不懈的努力,开池分泉则寓意分享与和谐,展现了修行过程中的耐心与智慧。
尾联“近来诗草焚将尽,拾得馀灰似瘦权”,诗人感叹自己创作的诗篇逐渐减少,但内心的力量却如同枯枝上的瘦权,虽形体干枯,但精神依然坚韧不拔,表达了对艺术与精神追求的执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生活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禅宗智慧以及艺术追求的深刻感悟,语言质朴而富有哲理,情感真挚动人。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