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向水边云外见。争似霜蕤,照映苍苔院。
檀口半开金袅线。端相消得纶巾岸。
点缀南枝红旋旋。准拟杯盘,日向花前宴。
飞雪飘飘云不卷。何人览镜凭阑看。
曾向水边云外见。争似霜蕤,照映苍苔院。
檀口半开金袅线。端相消得纶巾岸。
点缀南枝红旋旋。准拟杯盘,日向花前宴。
飞雪飘飘云不卷。何人览镜凭阑看。
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游宴图景。"曾向水边云外见",开篇即设置了一个超凡脱俗的意境,似乎在诉说着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在这片云端之外,诗人发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美丽,如霜花般洁白,如苍苔般低回,这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触动。
"檀口半开金袅线"一句,则描绘出一种精致的物象,檀木制成的器具半掩着,透露出里面的金丝织品,这既展现了诗人对细节的观察,也反映了一种生活的雅致与精緻。
"端相消得纶巾岸"中,“端相”二字突出了物象之间的和谐美,而“消得”则暗示了一种自然而然的融合,仿佛一切都在诗人的笔下达到了完美的统一。"点缀南枝红旋旋"更是将这种美推向了高潮,红色的花朵点缀其间,如旋舞般生动。
"准拟杯盘,日向花前宴"则直接描绘出了一场春日之宴的画面,诗人似乎在告诉我们,在这样的美景中,我们应该放慢脚步,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刻。
最后两句“飞雪飘飘云不卷。何人览镜凭阑看”则带来了一种意想不到的转折。飞舞的雪花和未卷的云朵营造出一种超现实的氛围,而"何人览镜凭阑看"一句,则是诗人的自问,似乎在寻找那个能与之共鸣的人,或许是在表达一种孤独感,但这份孤独又是那么美好。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描绘,更透露出了一种超越尘世的审美追求和心灵的自我对话。
邂逅相随一日闲,或缘香火共灵山。
夕阳兴罢黄尘陌,直似蓬莱堕世间。
经世才难就,田园路欲迷。
殷懃将白发,下马照青溪。
前日石上松,斸移沙水际。
青青折钗股,俯映幽人砌。
蟠根今鬯茂,落子还苍翠。
三年一楮叶,世事真期费。
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
它日玉堂挥翰手,芳时同此赋林垧。
风吹洞口云,水动山头月。
野老时问人,前村多少雪。
侏优戏场中,一贵复一贱。
心知本自同,所以无欣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