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仪洁白如自脩,风雨晦冥那失晓。
沙头鸥鸟不驯熟,雪里鹭丝太孤皎。
山寒夜半落叶深,闭门垂荑偎重衾。
闻鸡而起竟何事,我老看书不入心。
久无斗志形如木,世上痴儿能舍肉。
白鸡之肉不可食,无劳断尾亦为福。
山僧穷独老无妻,想见爱养如婴儿。
得地羽毛愈应好,天年全得山中老。
羽仪洁白如自脩,风雨晦冥那失晓。
沙头鸥鸟不驯熟,雪里鹭丝太孤皎。
山寒夜半落叶深,闭门垂荑偎重衾。
闻鸡而起竟何事,我老看书不入心。
久无斗志形如木,世上痴儿能舍肉。
白鸡之肉不可食,无劳断尾亦为福。
山僧穷独老无妻,想见爱养如婴儿。
得地羽毛愈应好,天年全得山中老。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山中的老僧的平静生活和他对一只白鸡的珍视。诗中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如“羽仪洁白如自脩”、“风雨晦冥那失晓”、“雪里鹭丝太孤皎”,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氛围。老僧在山中闭门自守,生活简朴,“沙头鸥鸟不驯熟”显示他与自然和谐共处,而“闻鸡而起竟何事,我老看书不入心”则透露出他的淡泊名利,对书籍的兴趣已经减退。
诗中还通过“久无斗志形如木,世上痴儿能舍肉”表达出老僧对俗世纷争的超脱,以及他对于自然生命的尊重。白鸡在这里不仅是一种动物,更是老僧生活中的伴侣,他珍惜这只鸡,“无劳断尾亦为福”,既是出于对生命的珍爱,也反映了老僧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最后,诗人提到“山僧穷独老无妻,想见爱养如婴儿”表达了他对这只白鸡的深厚情感,将其视作自己的孩子一般。全诗以“得地羽毛愈应好,天年全得山中老”结尾,展现了老僧对自然、生命和自身命运的接受与顺从。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景物描写,展示了一种超脱红尘、返璞归真的生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