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谓贵公子,乃如寒士家。
真宜举敦朴,已自胜浮华。
洲荻藏迷子,溪篁拥若耶。
相望只在眼,音问莫言赊。
谁谓贵公子,乃如寒士家。
真宜举敦朴,已自胜浮华。
洲荻藏迷子,溪篁拥若耶。
相望只在眼,音问莫言赊。
这首诗是王安石的《送张宣义之官越幕二首(其二)》,创作于北宋时期。王安石以其改革理念和文学才华闻名,其诗词多含哲理,语言简洁而富有深意。
"谁谓贵公子,乃如寒士家。真宜举敦朴,已自胜浮华。"
这两句通过对比贵族公子与贫寒士人之居处,表达了诗人对于简单、质朴生活的赞美,以及对过度奢侈和浮华生活的批判。这是王安石倡导“敦朴”思想的一种体现,即提倡回归到更纯粹、真实的生活状态。
"洲荻藏迷子,溪篁拥若耶。"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田园风光图景,其中“洲荻”和“溪篁”都是自然界中的景物,它们似乎在守护着某种纯真与宁静。这里的“迷子”可能指的是诗人希望朋友能够找到一片心灵的避风港,而不被世俗的喧嚣所困扰。
"相望只在眼,音问莫言赊。"
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和祝愿。尽管彼此间可能有语言上的沟通障碍,但通过目光交流,即可传递深厚的情感。这也反映出了古代文人之间那种超越言辞的深层次情谊。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王安石对自然之美的欣赏,更透露出他对于朋友、对于生活态度的深刻思考。
春雷起萌蛰,土壤日已疏。
胡能遭盛明,才俊伏里闾。
偃仰遂真性,所求惟斗储。
披衣出茅屋,盥漱临清渠。
吾道亦自适,退身保玄虚。
幸无职事牵,且览案上书。
亲友各驰骛,谁当访敝庐。
思君在何夕,明月照广除。
寂寞到城阙,惆怅返柴荆。
端居无所为,念子远徂征。
夏昼人已息,我怀独未宁。
忽从东斋起,兀兀寻涧行。
罥挂丛榛密,披玩孤花明。
旷然西南望,一极山水情。
周览同游处,逾恨阻音形。
壮图非旦夕,君子勤令名。
勿复久留燕,蹉跎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