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三和·其二》
《三和·其二》全文
宋 / 刘克庄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曾课山间种艺诗,自犹不记更谁知。

岂无鼠盗食新笋,曾有凤来栖老枝。

未敢名为真福地,便应唤做小仇池。

篮舆祇合村夫举,儿子门生负笈随。

(0)
注释
曾:过去。
课:教授。
山间:山野之中。
种艺诗:教授种植和诗歌。
自:自己。
犹:还。
记:记得。
更:还。
谁知:谁知道。
岂无:难道没有。
鼠盗:老鼠偷食。
新笋:新生竹笋。
凤来栖:凤凰栖息。
老枝:老树的枝头。
真福地:真正的福地。
小仇池:小型的仇池(比喻隐居之地)。
篮舆:竹编的轻便手推车。
祇合:只适合。
村夫:农夫。
举:抬。
儿子门生:弟子们。
负笈:背着书箱。
随:跟随。
翻译
我曾在山间教授种植诗歌,自己都记不清还有谁知道。
难道没有老鼠偷吃新生竹笋?也曾有凤凰栖息在老树枝头。
不敢称这里是真正的福地,或许该叫它小小的仇池。
坐篮舆只适合农夫抬,弟子们背着书箱跟随我。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山中的士人,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开篇即提出“曾课山间种艺诗”,表明诗人曾在山中种植和学习诗书,但现在已经记不得具体内容,甚至连旁人是否知道也无从得知。这不仅反映了时间流逝、事物变迁的无常,也透露出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淡然与超脱。

接着,“岂无鼠盗食新笋”一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将鼠比作偷窃庄稼者,强调自然界中生物间的生存竞争,同时也隐喻了人间的贪婪与争夺。而“曾有凤来栖老枝”则描绘了一幅和谐共生的景象,凤凰选择在古老的树枝上栖息,象征着高洁与安宁。

诗人的自知之明表现在他并未将自己的居所称作“真福地”,而是以一种调侃的口吻,称之为“小仇池”。这不仅体现了诗人谦逊的性格,也反映出对生活的满足与平和。

最后两句,“篮舆祇合村夫举,儿子门生负笈随”,则描绘了一种田园牧歌般的情景。诗人用“篮舆”形容农具简单,用“祇合村夫举”来表达乡间生活的宁静与和谐;而“儿子门生负笈随”则表现了教育传承的一幕,门生们背着书籍跟随师傅,场景温馨又充满希望。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山中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宁静与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

作者介绍
刘克庄

刘克庄
朝代:宋   字:潜夫   号:后村   籍贯:福建莆田   生辰:1187~1269

刘克庄(1187年9月3日—1269年3月3日),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福建省莆田市人。南宋豪放派诗人、词人、诗论家。初为靖安主簿,后长期游幕于江、浙、闽、广等地。诗属江湖诗派,作品数量丰富,内容开阔,多言谈时政,反映民生之作,早年学晚唐体,晚年诗风趋向江西诗派。词深受辛弃疾影响,多豪放之作,散文化、议论化倾向也较突出。作品收录在《后村先生大全集》中。
猜你喜欢

偈颂九十三首·其三十七

三世诸佛不知有,颠狂普化翻筋斗。

狸奴白牯却知有,寒拾相逢开笑口。

野干鸣,师子吼。八两半斤,十升一斗。

不从他觅,须还自有。犬不择家贫,子不嫌母丑。

(0)

法立上人

万法无根,从何而立。一念心坚,银山铁壁。

发大誓愿,大解脱幢。

万木生秋风自凉,庭前一阵桂花香。

(0)

按曲图

八茧蚕抽独茧丝,舞衣嫌重要纤絺。

君王自按霓裳曲,直到坡前驻马时。

(0)

自赞

匙挑不上个村夫,文墨胸中一点无。

曾把虚空揣出骨,恶声赢得满江湖。

(0)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其二三八

劫外游神,环中契真。幽灵自照,绝学为邻。

碧琉璃海半夜月,赤珊瑚树长年春。

专柔一气,和光同尘。

心心不触衲僧事,物物无私国土身。

(0)

偈颂二百零五首·其九十三

几许欢心几许愁,好看野老两眉头。

家风平贴清如镜,水瘦山空一样秋。

手段通变,身心自由,不怕风涛雪拥舟。

海上三山颓一掣,六鳌连落上金钩。

华岳连天秀,黄河辊底流。

(0)
诗词分类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诗人
区怀年 薛始亨 释宗杲 金武祥 张方平 区怀瑞 丁澎 宋登春 韩邦奇 高濂 郑用锡 何乔新 何中 龚敩 冯时行 谢与思 敦敏 郑岳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