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课山间种艺诗,自犹不记更谁知。
岂无鼠盗食新笋,曾有凤来栖老枝。
未敢名为真福地,便应唤做小仇池。
篮舆祇合村夫举,儿子门生负笈随。
曾课山间种艺诗,自犹不记更谁知。
岂无鼠盗食新笋,曾有凤来栖老枝。
未敢名为真福地,便应唤做小仇池。
篮舆祇合村夫举,儿子门生负笈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山中的士人,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开篇即提出“曾课山间种艺诗”,表明诗人曾在山中种植和学习诗书,但现在已经记不得具体内容,甚至连旁人是否知道也无从得知。这不仅反映了时间流逝、事物变迁的无常,也透露出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淡然与超脱。
接着,“岂无鼠盗食新笋”一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将鼠比作偷窃庄稼者,强调自然界中生物间的生存竞争,同时也隐喻了人间的贪婪与争夺。而“曾有凤来栖老枝”则描绘了一幅和谐共生的景象,凤凰选择在古老的树枝上栖息,象征着高洁与安宁。
诗人的自知之明表现在他并未将自己的居所称作“真福地”,而是以一种调侃的口吻,称之为“小仇池”。这不仅体现了诗人谦逊的性格,也反映出对生活的满足与平和。
最后两句,“篮舆祇合村夫举,儿子门生负笈随”,则描绘了一种田园牧歌般的情景。诗人用“篮舆”形容农具简单,用“祇合村夫举”来表达乡间生活的宁静与和谐;而“儿子门生负笈随”则表现了教育传承的一幕,门生们背着书籍跟随师傅,场景温馨又充满希望。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山中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宁静与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