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城在高岸,凌眺俯清淇。
传道汉天子,而封审食其。
奸淫且不戮,茅土孰云宜。
何得英雄主,返令儿女欺。
母仪良已失,臣节岂如斯。
太息一朝事,乃令人所嗤。
荒城在高岸,凌眺俯清淇。
传道汉天子,而封审食其。
奸淫且不戮,茅土孰云宜。
何得英雄主,返令儿女欺。
母仪良已失,臣节岂如斯。
太息一朝事,乃令人所嗤。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荒废的城池,位于高耸的岸边,俯瞰着清澈的水流。诗人通过对历史的追溯,表达了对英雄主导下的理想社会的渴望和失落感。
"荒城在高岸,凌眺俯清淇"一句生动地描绘出荒废古城的壮观景象,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历史沧桑、物是人非的情怀。"传道汉天子,而封审食其"则是诗人对历史进行追溯,提及了汉代皇帝对于功臣的封赏和信任,这里暗含着对古时君臣关系的一种理想化描绘。
接下来的"奸淫且不戮,茅土孰云宜"则表达了一种时代的混乱与道德的沦丧。这里,“奸淫”指的是奸臣和邪恶之人,而“茅土孰云宜”中的“茅土”,在古代常用来比喻君主或尊贵者,"孰云宜"则意味着不知所适从,这里可能暗示了统治阶层的迷失与混乱。
"何得英雄主,返令儿女欺"一句中,“英雄主”是对理想领袖的渴望,而“返令儿女欺”则表达了一种社会伦理的崩溃和道德的颠覆。诗人在问,为什么会缺少这样的英明领袖,让社会伦常被破坏,人们变得不再诚信。
"母仪良已失,臣节岂如斯"中,“母仪”指的是母亲的教诲或女性的美德,而“良已失”则意味着这些美好的品质已经丧失;“臣节”是指臣子对君主的忠诚,而“岂如斯”则是在问,臣子的节操是否也像其他道德一样遭到破坏。
最后,“太息一朝事,乃令人所嗤”表达了诗人对于整个时代混乱、道德沦丧的一种深深的叹息和无奈,这里“一朝事”指的是短暂的时光中的变迁,而“乃令人所嗤”则是说这种情况让人们感到可笑或不齿。
总体来看,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反思,表达了对于理想社会和英雄领袖的渴望,以及对于道德沦丧、社会混乱的深切忧虑。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