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鬼投书,与僧聚语。师窃闻之,抱膝回顾。
我心均平,等视诸趣。一念舍心,即离五怖。
两鬼投书,与僧聚语。师窃闻之,抱膝回顾。
我心均平,等视诸趣。一念舍心,即离五怖。
这首诗以独特视角探讨了佛教中的平等与慈悲观念。诗人通过描述两鬼与僧人交谈的情景,以及僧人对这一场景的反应,巧妙地融入了佛教思想。
“两鬼投书,与僧聚语”,开篇即以奇特的意象引入主题,两鬼与僧人的对话,象征着善恶、生死、轮回等佛教中深奥的议题。这种非传统的角色设定,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也预示着接下来将展开的深刻思考。
“师窃闻之,抱膝回顾”,僧人听到两鬼的对话后,抱膝回顾的动作,既表现了他内心的沉思,也暗示了他对世间万象的洞察和反思。这一细节描绘出僧人超然物外、深谙佛法的形象。
“我心均平,等视诸趣”,这句话直接点明了佛教的核心理念——平等。无论面对何种生命形态,僧人都能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体现了佛教中对众生平等、无分别心的追求。
“一念舍心,即离五怖”,最后两句进一步阐述了佛教修行的精髓。通过放下心中的执念(舍心),可以摆脱恐惧、疑惑等心理障碍(五怖),达到心灵的解脱与自由。这不仅是对个人修行的指导,也是对所有寻求内心平静之人的启示。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生动的叙事手法,巧妙地融合了佛教哲学与文学艺术,不仅展现了佛教思想的深邃与博大,也传达了对人生、宇宙的深刻洞察与理解。
地纪控西界,灵山亘北甸。
足弱步屡憩,崖峭石犹践。
枝樛乃能援,葛脆不可挽。
当其意象开,岂复虑绝蹇。
瞻峰皆峛崺,陟涧数回缅。
稍觉天地宽,即看云烟变。
石窦枝自荣,林罅雪尚泫。
兴阔无近寻,登高有远见。
周圻矗五云,易水溅一线。
微茫燕赵区,历历皆可辩。
长啸发灵籁,倦坐石苔藓。
氛垢苟不婴,沉虑斯可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