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部竹山近,岁伐竹山竹。
伐竹岁亦深,深林隔深谷。
朝朝冰雪行,夜夜豺狼宿。
科首霜断蓬,枯形烧馀木。
一束十馀茎,千钱百馀束。
得钱盈千百,得粟盈斗斛。
归来不买食,父子分半菽。
持此欲何为,官家岁输促。
我来荆门掾,寓食公堂肉。
岂惟遍妻孥,亦以及僮仆。
分尔有限资,饱我无端腹。
愧尔不复言,尔生何太蹙。
竹部竹山近,岁伐竹山竹。
伐竹岁亦深,深林隔深谷。
朝朝冰雪行,夜夜豺狼宿。
科首霜断蓬,枯形烧馀木。
一束十馀茎,千钱百馀束。
得钱盈千百,得粟盈斗斛。
归来不买食,父子分半菽。
持此欲何为,官家岁输促。
我来荆门掾,寓食公堂肉。
岂惟遍妻孥,亦以及僮仆。
分尔有限资,饱我无端腹。
愧尔不复言,尔生何太蹙。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竹工在山中伐竹的艰辛生活。开篇“竹部竹山近,岁伐竹山竹。”两句直接点明了主题:竹部附近有座竹山,每年都要去那里砍伐竹子。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更隐含着劳动者的艰辛和重复。
紧接着,“伐竹岁亦深,深林隔深谷。”通过对伐竹工作的描述,以及深林与深谷的隔绝,诗人传达了一种孤立无援、远离尘世的感觉。时间的流逝(“岁”)和空间的封闭(“深林”、“深谷”),共同构筑了一个寂寞而艰难的伐竹生活图景。
“朝朝冰雪行,夜夜豺狼宿。”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感受。诗人通过对极端天气和野兽栖息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伐竹工人的不易和危险。
接下来的“科首霜断蓬,枯形烧馀木。”描述了竹子被砍伐后的景象,以及为了生活所迫的燃烧枯木的情形。这些细节都在强调伐竹者的艰辛与生存斗争。
随后,“一束十馀茎,千钱百馀束。”则转向了经济上的困顿。诗人用数字具体地表现了伐竹者微薄的收入,这种收入与其付出的劳动相比显得极为不公平。
“得钱盈千百,得粟盈斗斛。”进一步强调了这点,即便是辛勤工作,也只能勉强维持生计。这里,“盈”字用得恰到好处,既表明收入的多少,又透露出生活的艰难。
“归来不买食,父子分半菽。”则是对上述经济状况的直接结果。诗人通过家庭成员之间分享有限粮食的情形,凸显了伐竹者的贫困状态。
“持此欲何为,官家岁输促。”这两句表达了伐竹者对外界的无力感和被迫服从的无奈。他们的劳动成果往往不得不交给官府,这种强制性的税收制度加剧了伐竹者的困境。
最后,“我来荆门掾,寓食公堂肉。”则是对官方与民众生活差距的一种描绘。诗人通过自己在荆门(可能是某个官府机构)工作的经历,以及那里丰盛的饮食条件,与前文伐竹者的困苦形成鲜明对比。
“岂惟遍妻孥,亦以及僮仆。”这两句则拓展了这种差距,不仅仅是诗人本身,还包括了家庭成员和下层仆人,都在享受着这个由官府提供的较为优渥的生活条件。
“分尔有限资,饱我无端腹。”诗人的自嘲之情溢于言表。他虽然能在这种体制中获得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但这份收入仍旧不足以让他摆脱经济上的担忧。
“愧尔不复言,尔生何太蹙。”结尾两句则是诗人对于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的自责与无奈。诗人的内心充满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力感,但也只能选择沉默,因为这种生活状态似乎已成定数。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伐竹者艰辛生活的细腻描绘,揭示了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不平等,以及底层人民在这种结构下的生存困境。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于这种现实的无力感和自责之情。
少游乡校至华颠,常以齑盐养浩然。
科举法行无誉士,丘园礼废有遗贤。
刘贲下第人称屈,李汉编文后必传。
闻道诸郎皆秀孝,拂云华表看它年。
昔与长君亲,今方识少君。
极知皆造理,何止并能文。
读照湘中雪,吟开岳顶云。
老余才思竭,搔首念离群。
处和昔牧罗浮郡,不载南州一物还。
酝藉汝何惭小阮,空疏吾谬作梁山。
步趋诸老先生后,遨兀斋郎太祝间。
华发病翁无喜事,直须春榜一开颜。
句曲除书至,山灵亦喜闻。
皆云新管辖,还是小茅君。
无粟可舂惠,有薇堪采分。
已盟猿鹤了,不怕客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