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屧叩禅扉,春山碧四围。
天高黄鹤远,仙去杜鹃非。
拂石云生袖,扪松雾湿衣。
几生通佛性,一昔遂忘归。
步屧叩禅扉,春山碧四围。
天高黄鹤远,仙去杜鹃非。
拂石云生袖,扪松雾湿衣。
几生通佛性,一昔遂忘归。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访鹤林寺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自然与禅意的融合。首句“步屧叩禅扉”,以轻盈的步伐敲响了寺庙的大门,既展现了诗人对禅宗文化的敬仰,也预示着心灵的探寻之旅即将开始。
“春山碧四围”一句,点明了季节与环境,绿意盎然的春山环绕四周,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生机勃勃的氛围,为后续的描写奠定了基调。
“天高黄鹤远,仙去杜鹃非。”这两句通过黄鹤和杜鹃的意象,表达了对仙人离去的感慨。黄鹤象征着仙人的踪迹,远去无踪;杜鹃则以其啼声凄厉,常被用来表达离别或哀愁的情绪。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更蕴含了对逝去美好事物的怀念与感慨。
“拂石云生袖,扪松雾湿衣。”诗人触碰石块,云气仿佛沾染在衣袖上;抚摸松树,雾气湿润了衣物。这一细节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也暗示了禅宗中“心即佛”的理念,即人与自然、宇宙万物为一体,心灵与外界相互感应。
“几生通佛性,一昔遂忘归。”最后两句,诗人感叹自己几世修行才能达到佛性的境界,一夜之间却已忘却归途。这不仅是对自身修行状态的描述,也是对禅宗追求内心平静、超越世俗的哲学思想的深刻体现。诗人似乎在说,真正的领悟与解脱,往往就在一瞬间,需要的是内心的觉醒与超越。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以及对禅宗精神的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与超脱的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李侯知我诗肠枯,为我山中摘云腴。
又截滇山一片玉,连云带水覆我屋。
古壁巃嵷生风雨,山鬼跳叫渔翁语。
清泉潺潺流入户,撱石苍壁供澄煮。
玉川穷愁大米颠,我欲兼之得公怜。
人生适意轻富贵,闭门烹鼎卧看山。
行路难,行路难,行路之难何处无,险阻未有如江湖。
今之江湖与古殊,自古在昔皆坦途。
今人何巧古人愚,人网自密天网疏。
一关才过五十里,一税又设十里馀。
我行已过四十日,一日数处相盘纡。
关吏当关猛如虎,牙爪更有群儿徒。
截江一喝布帆落,搜查细及瓶与壶。
岂是讥诃诘奸宄,要弄狡狯穷锱铢。
取盈未盈行不得,欲行又惮追亡逋。
一网打尽复一网,入网那得珊瑚珠。
脂膏虽尽有皮骨,一一要向官家输。
取一取二那忍说,三四更在吏与胥。
吏胥虽富民何辜,鲜衣怒马称大夫,饱侵官帑为私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