扰扰车马客,各以势利奔。
自问闾巷人,何为亦纷纷。
与客成往还,勉就俗所敦。
礼不经圣人,颇厌后世烦。
欲问无所得,归视纸上文。
非以孔子心,尚拜阳货豚。
乃知偪仄间,心迹久已分。
去矣可奈何,更问来者门。
扰扰车马客,各以势利奔。
自问闾巷人,何为亦纷纷。
与客成往还,勉就俗所敦。
礼不经圣人,颇厌后世烦。
欲问无所得,归视纸上文。
非以孔子心,尚拜阳货豚。
乃知偪仄间,心迹久已分。
去矣可奈何,更问来者门。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对世态的无奈与批判,诗人通过对比自己的生活状态和那些追逐权力与利益的人群,表达了自己对于世俗之道的不屑。开篇“扰扰车马客,各以势利奔”直白地描绘了一幕幕权贵与权力的追逐场景,而诗人则自问自己的立场,“自问闾巷人,何为亦纷纷”,表现出一种对自己是否也被卷入这种世态的迷茫。
接着“与客成往还,勉就俗所敦”一句,诗人似乎在尝试着去适应这样的社会环境,与那些追逐利益的人群保持一定的交往。然而,这种适应并非出自内心真实的认同,而是出于对世俗规范的无奈接受。
“礼不经圣人,颇厌后世烦”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分注重形式礼节而忽视真正道德与文化传承的批评。这种批评不仅针对当时社会,更是对整个历史传统的一种反思。
“欲问无所得,归视纸上文”则显示出诗人在面对现实困惑时,求解于书籍知识的行为。这一行也暗示了诗人对于书面知识的重视与依赖,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寻找答案的无奈。
“非以孔子心,尚拜阳货豚”这句中,“阳货豚”指的是汉代的权臣董仲舒,他推崇儒学但也有追求个人功名利禄的一面。诗人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于那些口是心非、形式主义的批判。
“乃知偪仄间,心迹久已分”则揭示出诗人内心深处对于世俗与道德的分裂,这种分裂源自于长期以来对世态的观察和体验。
最后,“去矣可奈何,更问来者门”一句,无疑是诗人对于自己在世俗中的立足点与方向的一种无力感和询问。这里的“更问来者门”可能是在寻求一种新的出路或者说是在质疑那些仍旧追逐世态的人们。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诗人的内心独白,呈现了一幅复杂的社会画卷,同时也反映了诗人个人的精神困境和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