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武重名节,狂奴态犹故。
客星复何事,一夕感乾度。
风声激末造,骈首死党锢。
而五百里内,乃有贤人聚。
行行望德星,高阳里中去。
德隆则星晷,时网不足与。
元气之所全,政在簪盍处。
乃知忠贤类,天每下其顾。
二老甘隐沦,四海起尊慕。
有如子孙行,已是廊庙具。
深期任世道,相期扶国步。
皇路方险岩,倾辀当急赴。
赤手徒捧块,讵障奔流怒。
濡迹本救时,其忍诿诸数。
事盖有至难,竟乖天所付。
汝南榜堂皇,考亭绘缣素。
室有聚星事,四远竞传布。
老眼苦昏暗,见画如隔雾。
卷还坐太息,冰炭扰百虑。
建武重名节,狂奴态犹故。
客星复何事,一夕感乾度。
风声激末造,骈首死党锢。
而五百里内,乃有贤人聚。
行行望德星,高阳里中去。
德隆则星晷,时网不足与。
元气之所全,政在簪盍处。
乃知忠贤类,天每下其顾。
二老甘隐沦,四海起尊慕。
有如子孙行,已是廊庙具。
深期任世道,相期扶国步。
皇路方险岩,倾辀当急赴。
赤手徒捧块,讵障奔流怒。
濡迹本救时,其忍诿诸数。
事盖有至难,竟乖天所付。
汝南榜堂皇,考亭绘缣素。
室有聚星事,四远竞传布。
老眼苦昏暗,见画如隔雾。
卷还坐太息,冰炭扰百虑。
这首诗《聚星堂》是南宋末年到元初时期诗人牟巘的作品。牟巘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忠诚贤能之士的敬仰和对当时社会政治局势的忧虑。
牟巘开篇即提到“建武重名节”,强调了在动荡时代中坚守名节的重要性,接着以“狂奴态犹故”表达出对那些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的人的赞赏。接下来,“客星复何事,一夕感乾度”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将贤能之人比作夜空中突然显现的客星,表达了对这些人物出现的惊喜和感慨。
“风声激末造,骈首死党锢”描绘了末世动荡的景象,贤能之士因党锢之祸而遭受迫害,凸显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然而,“而五百里内,乃有贤人聚”又展现出希望的一面,说明在广大的地域内仍聚集着许多贤能之士。
“行行望德星,高阳里中去”表达了对贤能之士的期待,希望他们能像德星一样照亮黑暗的时代。接着,“德隆则星晷,时网不足与”进一步强调了贤能之士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他们的道德和才能如同星辰般指引方向,不应被时代的网罗所束缚。
“元气之所全,政在簪盍处”指出贤能之士在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方面的作用,如同元气之全在于细微之处。最后,“乃知忠贤类,天每下其顾”表达了对忠诚贤能之士的认同,认为上天也会垂顾他们。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两位老者的描述,称他们甘愿隐居,但四海之内对他们充满尊敬和爱戴。这两位老者如同子孙一般,已经具备了治理国家的能力。牟巘表达了对他们的深深敬意,并期待他们能参与世道,扶持国家。
“皇路方险岩,倾辀当急赴”表达了对当前社会局势的担忧,呼吁贤能之士应挺身而出,面对困难。然而,“赤手徒捧块,讵障奔流怒”暗示即使贤能之士努力,也可能面临无法改变现状的困境。
“濡迹本救时,其忍诿诸数”表达了对贤能之士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决心,即使面对困难也不愿意推卸责任。最后,“事盖有至难,竟乖天所付”承认事情往往难以预料,最终结果可能与期望相违背。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展现了对忠诚贤能之士的赞美,以及对当时社会政治局势的深刻反思。牟巘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和忧虑。
移借岛中寓,移植岛中树;
跨城以为梯,撤屋以为路。
若道家在岛,忍招邻里怒;
若道岛非家,花木岂忍务!
念此弹丸地,颠危在旦暮;
一移此中来,再移何处住?
譬之群燕雀,屋下安相哺;
突决栋宇焚,懵然罔知惧。
人于天地间,号为万物灵。
祸福所倚伏,贵在睹未形;
未形众所忽,而我偶独醒。
彼醉醉视我,我言讵足听;
彼醉醒视我,我乃眼中钉。
徒令明哲士,劝诵金人铭。
交态阅历遍,何殊水上萍;
顷刻聚还散,风来不得宁。
昔者阮嗣宗,率意辙靡停;
当其路穷处,哭声震雷霆。
道傍人大笑,何事太伶仃!
寸心不相踰,双眼几时青。
拟作哭笑图,张之堂上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