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远扬州出,天空水气多。
云中落桐柏,日下共江河。
花月愁成海,鱼龙夜起波。
锦帆天子去,何处觅清歌。
岸远扬州出,天空水气多。
云中落桐柏,日下共江河。
花月愁成海,鱼龙夜起波。
锦帆天子去,何处觅清歌。
这首诗《渡淮》是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通过描绘渡过淮河时所见之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象的独特感悟和内心情感的细腻表达。
首联“岸远扬州出,天空水气多”以远眺扬州的视角开篇,远处的扬州与天空中的水汽交织在一起,营造了一种广阔而朦胧的意境。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扬州的实体与天空的虚幻相结合,展现出一种超脱现实的美感。
颔联“云中落桐柏,日下共江河”进一步展开画面,云层之中仿佛有桐柏山的影子落下,而太阳则映照在江河之上,两者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观图。这一联巧妙地运用了“落”和“共”两个动词,不仅描绘了具体的景象,也赋予了画面动态感和层次感。
颈联“花月愁成海,鱼龙夜起波”转而描写夜晚的景象,花月交辉,似乎让人心生愁绪,汇聚成了海洋般的忧郁。而鱼龙在夜色中激起波浪,既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也暗示了自然界的神秘与活力。这一联通过“愁”字,将自然景象与人的情感相融合,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受和内心的复杂情绪。
尾联“锦帆天子去,何处觅清歌”则以历史典故收束全诗,借古代帝王乘着锦帆远行的场景,引出对清歌的追寻。这里的“清歌”不仅指音乐之美,更象征着高洁、纯净的精神追求。诗人通过这一联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探寻,同时也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失落与无奈。
整体而言,《渡淮》一诗通过对渡过淮河时所见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历史与现实的巧妙融合,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邃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