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得西湖一树清,却因松竹并兰生。
如今收拾归横卷,冷坐钓台非有情。
带得西湖一树清,却因松竹并兰生。
如今收拾归横卷,冷坐钓台非有情。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高洁的画面,通过“老仙钓台观了思所作兰松梅竹”这一句,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高雅品格的追求。
“带得西湖一树清”,西湖的清幽之美仿佛被诗人带入了画中,暗示着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与纯净。这不仅是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映射,表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追求。
“却因松竹并兰生”,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松、竹、兰三种植物并列,不仅展现了它们各自独特的风姿,更寓意着高尚人格的象征。松竹坚韧不拔,兰则高洁淡雅,共同构成了诗人理想中的君子形象。
“如今收拾归横卷”,“横卷”在这里指的是画卷,诗人将眼前的美景以艺术的形式收藏起来,表达了他将自然之美转化为精神寄托的愿望。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在忙碌与喧嚣中寻找一片宁静,将美好的瞬间定格于心。
“冷坐钓台非有情”,“冷坐”二字描绘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姿态,诗人独自坐在钓台上,看似冷淡,实则内心充满情感。这里的“非有情”并非无情之意,而是强调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情厚意,以及在静谧中寻求心灵慰藉的深沉情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东山空阔原野平,吴王养鸡筑高城。
秋天饥鹗未饱食,侧翅下攫殊无情。
守城壮士心孔恶,旦夕窥兹捕鸡鹗。
雕弓一展羽箭发,鹗也时从半空落。
山人学射艺渐精,遂使山无鹗鸟鸣。
却思勾践侵吴日,何不令之射越兵。
斗城将军半段鎗,汉宫美人半额妆。
碧眼禅僧坐空室,花雨半床云半窗。
道如大路皆可遵,不间不界难为人。
卓哉圣人门,犹惜二三子。
冉求只向中道画,季路仅及升堂止。
穷山必到嵩华颠,穷水必极昆崙源。
若非身心实造诣,未免口耳空啾喧。
子归试取群书读,饱秣吾驹饭吾仆。
却将全体为渠说,荡出峨眉半轮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