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城将军半段鎗,汉宫美人半额妆。
碧眼禅僧坐空室,花雨半床云半窗。
道如大路皆可遵,不间不界难为人。
卓哉圣人门,犹惜二三子。
冉求只向中道画,季路仅及升堂止。
穷山必到嵩华颠,穷水必极昆崙源。
若非身心实造诣,未免口耳空啾喧。
子归试取群书读,饱秣吾驹饭吾仆。
却将全体为渠说,荡出峨眉半轮月。
斗城将军半段鎗,汉宫美人半额妆。
碧眼禅僧坐空室,花雨半床云半窗。
道如大路皆可遵,不间不界难为人。
卓哉圣人门,犹惜二三子。
冉求只向中道画,季路仅及升堂止。
穷山必到嵩华颠,穷水必极昆崙源。
若非身心实造诣,未免口耳空啾喧。
子归试取群书读,饱秣吾驹饭吾仆。
却将全体为渠说,荡出峨眉半轮月。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既有豪放气势又不失内在修养的高僧形象。开篇“斗城将军半段鎗,汉宫美人半额妆”两句,以对比手法勾勒出一个既具备武力又不乏文采的境界,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而“碧眼禅僧坐空室,花雨半床云半窗”则直接描绘了这位高僧静坐在空旷的禅室中,即便是外界的繁华也只是一场花雨,仅及半床,云朵更是轻拂窗棂,这一切都显示出他对尘世万象持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
接着,“道如大路皆可遵,不间不界难为人”表达了对于修行的态度,即便是广阔的大道,也需要个人去实践和体验,不能仅凭空谈。紧接着“卓哉圣人门,犹惜二三子”则表现出诗人对那些尚未真正悟到真谛的人们感到惋惜,他们如同初入圣门的学子,还需长时间的修炼。
“冉求只向中道画,季路仅及升堂止”这两句则是对个人修行之路的一种描绘,表达了对于修行过程中的平衡与适度的追求。接着“穷山必到嵩华颠,穷水必极昆崙源”则展现了一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无论是高山还是深水,都要一一探到底。
最后,“若非身心实造诣,未免口耳空啾喧”警示人们,如果不是真正用心去体验和修炼,那么所有的修行都将变得毫无意义,只是一场空谈。而“子归试取群书读,饱秣吾驹饭吾仆”则是诗人对自己的一种自勉,即便是在归隐田园的生活中,也要不断地学习和修炼,不断充实自己。
整首诗通过对一个高僧形象的描绘,以及对其修行态度的赞美,传达了一种超脱红尘、追求心灵境界提升的主题。
芜城城北,共诸公高会,衔觞引瞩。
相约还为文字饮,抹尽清丝脆竹。
已歇兰芳,仍迟梅信,那得花枝簇。
狂情无那,愁看落落枫菊。
增有青鸟红巾,似遥还近,巧笑人如玉。
何必蘋香飞絮暖,已觉烟光堪掬。
羞日愁春,易求难得,好句知能续。
晚归惆怅,天寒人返萝屋。
灵凤当雏,名花值蕊,思量往事回头。
记帘垂犀押,镜挂珊钩。
人似鹣鹣白鹢,行坐里、爱玩无休。
谁能负,春风浅夜,明月新秋。悠悠。
光阴荏苒,纵长绳百尺,逝景难留。
看新来华发,旧日朱楼。
宛宛前欢堪觅,屏山畔、薄醉回眸。
临风立,斜阳如昔,独照清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