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为郡城,随水能萦纡。
亭亭最高处,今是西南隅。
杉大老犹在,苍苍数十株。
垂阴满城上,枝叶何扶疏。
乃知四海中,遗事谁谓无。
及观茅阁成,始觉形胜殊。
凭轩望熊湘,云榭连苍梧。
天下正炎热,此然冰雪俱。
客有在中坐,颂歌复何如。
公欲举遗材,如此佳木欤。
公方庇苍生,又如斯阁乎。
请达谣颂声,愿公且踟蹰。
小山为郡城,随水能萦纡。
亭亭最高处,今是西南隅。
杉大老犹在,苍苍数十株。
垂阴满城上,枝叶何扶疏。
乃知四海中,遗事谁谓无。
及观茅阁成,始觉形胜殊。
凭轩望熊湘,云榭连苍梧。
天下正炎热,此然冰雪俱。
客有在中坐,颂歌复何如。
公欲举遗材,如此佳木欤。
公方庇苍生,又如斯阁乎。
请达谣颂声,愿公且踟蹰。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位于小山上的郡城,城墙随着水流的曲折而延伸。诗人站在最高处,即西南角,目睹一片苍郁的杉木林,树枝繁茂,覆盖了整个城上,显得格外疏密。诗中透露出对往昔岁月的追念,感慨于世事无常,但茅阁的建成却让人感到欣喜和超然。
接下来的部分,诗人凭借高处眺望远方的熊湘之地,以及连绵不绝的苍梧山脉。尽管天气炎热,但这里却如同冰雪一般清凉。诗中的"客"字暗示诗人可能是一位旅居者,坐在茅阁中,吟唱颂歌,对眼前的美景感到赞叹。
最后,诗人表达了希望能够保留这份美好的愿望,并且期待着能有更多这样的好时光。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活、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感悟。
百粤居炎荒,远在扬州域。
气蒸恒无风,三冬如六月。
地卑云雾饶,海阔天常湿。
积阴久不舒,微雨纷更集。
日为王事牵,中心疚如灼。
夜瞻北辰高,势远不易即。
安得如飞鸿,那能暂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