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粤居炎荒,远在扬州域。
气蒸恒无风,三冬如六月。
地卑云雾饶,海阔天常湿。
积阴久不舒,微雨纷更集。
日为王事牵,中心疚如灼。
夜瞻北辰高,势远不易即。
安得如飞鸿,那能暂停息。
百粤居炎荒,远在扬州域。
气蒸恒无风,三冬如六月。
地卑云雾饶,海阔天常湿。
积阴久不舒,微雨纷更集。
日为王事牵,中心疚如灼。
夜瞻北辰高,势远不易即。
安得如飞鸿,那能暂停息。
这首元代诗人李士瞻的《过雁荡山东行程一舍许名历澳岛》描绘了作者在偏远的百粤之地所经历的奇特气候。诗中以“百粤居炎荒”开篇,形象地展示了这里的地理位置偏远且气候炎热。接着,“气蒸恒无风,三冬如六月”生动地描绘了即使冬季也酷热难耐,仿佛常年六月般的闷热潮湿。诗人又通过“地卑云雾饶,海阔天常湿”强调了多云多雾和湿润的环境。
诗中“积阴久不舒,微雨纷更集”进一步渲染了阴郁潮湿的天气,让人难以舒适度日。诗人因“日为王事牵”,公务繁忙,内心焦虑如火焚,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忧虑。“夜瞻北辰高,势远不易即”则借夜空中的北极星暗示自己身处异地,归途遥远。最后两句“安得如飞鸿,那能暂停息”表达了诗人渴望像飞鸿一样迅速离开这恶劣环境,却又无法如愿的无奈心情。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雁荡山周边独特的地理气候,以及诗人身处其中的艰辛感受,展现了元代文人旅途中的苦楚与期待。
寂寞山居,喧轰市隐,头头总是玄关。
资明高士,须向定中参。
我把活人手段,杀人刀、慢慢教看。
君还悟,只今荐取,超脱不为难。
一言明说破,起初下手,先炼三三。
自玄宫起火,运入昆山。
把定则云横谷口,放行也、月落寒潭。
功因竟,大蟾成象,名姓列仙班。
向上工夫,乾宫立鼎,坤位安炉。
这火候幽微,元无作用,抽添进退,不费枝梧。
阴往阳来,云行雨施,主宰机缄总在渠。
心安定,那虚灵不昧,照破昏衢。
性宗悟了玄珠。
这命本、成全太极图。
向圈圈外,圆光迸出,存存存里,独见真如。
一气归根,六门三用,到此全凭德行扶。
混尘世,且藏锋锉锐,了事凡夫。
慧海深澄,德山高耸,主人不凡。
况*锐解纷,黜聪屏智,掀翻物我,不露机缄。
立志虚无,潜心混沌,帝象之先密意参。
玄玄处,老先生元性,一贯乎三。
曾和至士玄玄。
故默默昏昏契老聃。
矧灵地虚间,禅天湛寂,忘知忘识,无北无南。
收拾身心,圆融造化,覆载中间总作丹。
炉中就,看圆陀陀地,照耀松关。
若拙若愚,若慵若懒,若呆若痴。
只这底便是,造玄日用,果行得去,密应神机。
学解见知,声闻圆觉,增长根尘塞肚皮。
都无用,但死心塌地,寿与天齐。
金仙不在天西。
那碧眼胡儿不必题。
问性宗一着,从空自悟,命基上事,务实为基。
虚实相通,有无交入,混合形神圣立跻。
禅天净,看云藏山岳,月照松溪。
九转工夫,三元造化,百日立基。
便打扑精神,存决定志,掀翻妄幻,绝断狐疑。
剔起眉毛,放开心地,物物头头一笔挥。
行功处,便横拖斗柄,倒斡*玑。
为中会取无为。
个个有、中间有最奇。
到恍惚之间,窈冥之际,守之即妄,纵又成非。
不守不忘,不收不纵,勘这存存存底谁。
只恁麽,持六阳数足,抱个蟾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