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雨吹花雪作堆,那时敲我竹门开。
自怜水国三千里,也有乡僧问路来。
海雨吹花雪作堆,那时敲我竹门开。
自怜水国三千里,也有乡僧问路来。
这首元代诗人惟则的《送乡僧昱晓林(其一)》,描绘了一幅海风卷起雪花,如同堆砌在竹门之上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冷而静谧的氛围。诗人以“海雨吹花雪作堆”开篇,巧妙地将海浪与雪花相融合,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既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又蕴含着某种深邃的情感。
接着,“那时敲我竹门开”,通过僧人的敲门声,打破了这份宁静,引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微妙的联系。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访客,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暗示了僧人与诗人之间可能存在的深厚情谊或共同的信仰追求。
后两句“自怜水国三千里,也有乡僧问路来”,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家乡的思念之情。尽管身处遥远的异乡,但仍有来自故乡的僧人不辞辛苦前来探访,这种情感的传递,既温暖又令人感慨。诗人通过对比“三千里”的距离与僧人跨越千山万水的行动,凸显了人与人之间超越地理界限的深厚情感纽带。
整首诗语言简洁而富有意境,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和情感的细腻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怀念以及对友情的珍视。在元代文学中,这样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也体现了文人士大夫内心世界的丰富情感。
条风泛轻春,野碧润如雨。
幽人有新怀,相携玩山水。
岩花既菲菲,溪石亦齿齿。
意行无前期,适趣成坐起。
况兹豪俊姿,陶写出妙理。
东山携妓游,风流未余美。
持杯劝松风,韶濩忽盈耳。
归来乐未央,题诗寄幽绪。
中天悬高台,上有仙人家。
云窗织流月,石磴凌飞霞。
帘萦翡翠丝,壁粲芙蓉砂。
群仙恣遨游,青鸾骖羽车。
左携若木枝,右折蟠桃花。
斡旋雨露功,吞吐日月华。
愿苏颠崖氓,天瓢浩无涯。
草木悉沾濡,遂及蒹与葭。
斋居胡为见云壑,白日虚岚满秋幌。
何水深蟠地底回,层崖险历空中上。
苍茫不知开辟始,咫尺须论数千丈。
林湍远岫微有无,岩畔精蓝蔚萧爽。
杂树悬罗拂轻黛,寒松覆谷含清响。
仙源或在人间世,洞口孤舟欲长往。
嗟我平生最漂泊,中年万事何鞅掌。
忆昨征行多所经,至今绝境怀幽想。
雷霆半夜山忽至,风雨三春石应长。
对坐聊歌隐士芝,无因一试仙人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