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何声凄绝五更初,三号彻霜天。
忆传筹绛帻,重閤乍启,束带呜先。
换得千村万落,呼应海潮间。
谁复蹴人起,气尽中原。
此际欢场耳热,正灯明酒酽,如沸吹弹。
任门前风雪,啼断夜漫漫。
更哀鸿、相应旷野,盼阳乌、不出怎回暄。
最难忘,宣南残柝,戒旦当年。
此何声凄绝五更初,三号彻霜天。
忆传筹绛帻,重閤乍启,束带呜先。
换得千村万落,呼应海潮间。
谁复蹴人起,气尽中原。
此际欢场耳热,正灯明酒酽,如沸吹弹。
任门前风雪,啼断夜漫漫。
更哀鸿、相应旷野,盼阳乌、不出怎回暄。
最难忘,宣南残柝,戒旦当年。
这首诗描绘了清晨五更时分,寒鸡凄厉的叫声穿透霜冻的天空,唤起了沉睡的记忆。诗人回忆起往昔,那时有人穿着绛帻,忙碌地传递着重要消息,伴随着沉重的门扉开启和低沉的报时声。这声音唤醒了沉寂的村庄,如同海潮般此起彼伏。然而,这样的警醒并未带来希望,反而使人感到中原大地的悲凉气息。
此时,人们沉浸于欢场的热闹中,灯火通明,酒香四溢,仿佛世界都在沸腾。但门外风雪交加,夜色漫长,寒鸡的啼鸣与哀鸿的呼应在空旷的野外回荡,期盼着太阳的温暖却未能如愿。诗人特别难忘的是宣南地区那早起的更柝声,那是昔日戒备森严的时刻,象征着时代的变迁。
整首诗通过寒鸡的叫声,展现了从深夜警戒到黎明未至的冷寂与期待,以及对过去的回忆和对现实的感慨,情感深沉,意境凄美。陈宝琛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清末近现代初的社会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