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谷何人叹久幽,纻袍一一赴兼收。
衔枚尽欲成坚敌,怀璧浑疑忌暗投。
独讶终篇惜鸡肋,更须添烛校蝇头。
文章到此无殊律,共赋菁莪汎汎舟。
岩谷何人叹久幽,纻袍一一赴兼收。
衔枚尽欲成坚敌,怀璧浑疑忌暗投。
独讶终篇惜鸡肋,更须添烛校蝇头。
文章到此无殊律,共赋菁莪汎汎舟。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沈与求所作,名为《沈景修宗博示试院书事二章次其韵(其一)》。诗中描绘了在试院中的一系列场景和情感,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对人事的洞察与感慨。
首句“岩谷何人叹久幽”,以岩谷象征试院的深邃与幽静,引出对其中人物命运的深思。接着,“纻袍一一赴兼收”描绘了考生们穿着简朴的纻袍,满怀希望地进入试院的情景,暗示了他们对功名的渴望与追求。
“衔枚尽欲成坚敌,怀璧浑疑忌暗投”两句,运用了典故,表达了考生们在考试中的紧张与谨慎,以及对可能存在的不公与猜疑的担忧。这里“衔枚”比喻默默努力,“怀璧”则指自身才华,而“暗投”则暗示了对不公平竞争的警惕。
“独讶终篇惜鸡肋,更须添烛校蝇头”进一步展示了诗人对考试过程的观察与思考。他惊讶于考生们对考试结果的纠结与不舍,同时强调了细节的重要性,即使是最微小的错误也可能影响最终的评判。
最后,“文章到此无殊律,共赋菁莪汎汎舟”总结了对考试制度的反思,指出文章的评价不应仅局限于形式上的规则,而应关注其内在的价值与意义,如同泛舟于菁莪之水,追求知识与智慧的航行。
整首诗通过对试院生活的细腻描绘,反映了古代科举制度下考生们的心理状态与社会现象,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教育公平与个人价值的深刻思考。
好风凉夜,新月疏桐。一年前事尚濛濛。
记曾避暑,梁孝园中。野塘水碧,古寺墙红。
溪友词客,雨笛霜篷。弄人衫子钓丝风。
别来一载,憔悴江东。南湖鱼鸟,定也怜侬。
翠阴如沐。趁槿篱数转,芳塍环曲。
种种妙香,不辩蘅芜与熏陆。
清未才通鼻观,浑疑入诸天香国。
又恰似远水深山,兰意澹空谷。芬郁。依翠麓。
怡艳扫晚华,粉腻新竹。露溥云绿。
襟袖过时染清馥。
还胜春风绚烂,偏媚此闲中幽独。待采采,归去也。
不盈一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