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嶙峋俯睦城,三河古戍旧时名。
夜来风雨溪声发,似为将军洗甲兵。
白马嶙峋俯睦城,三河古戍旧时名。
夜来风雨溪声发,似为将军洗甲兵。
这首明代诗人蒋之驎的《三河夜泊》以白马、古城、风雨和溪声为意象,描绘了一幅夜晚在三河停泊的情景,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感与自然的韵律美。
首句“白马嶙峋俯睦城”,以“白马”作为开篇,形象地勾勒出一匹马站在高处,俯瞰着和睦之城的景象。这里的“嶙峋”形容马的姿态或山石的形态,既表现了马的雄壮,也暗示了环境的险峻,为整首诗营造了一种壮阔的氛围。
次句“三河古戍旧时名”,点出了地点——三河,并提及“古戍”,即古代的守卫之地,暗示这里曾是军事要塞,历史的痕迹犹存。通过“旧时名”这一表述,诗人巧妙地将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静止相结合,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时间的绵长。
第三句“夜来风雨溪声发”,将视角转向夜晚,描绘了一场风雨交加的景象。风雨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动态感,也赋予了诗歌一种苍凉而悲壮的意境。同时,“溪声发”则进一步丰富了听觉元素,溪水潺潺的声音与风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画面。
最后一句“似为将军洗甲兵”,以拟人化的手法,将风雨比作是在为将军清洗铠甲兵器。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之情,也暗含了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通过这一句,诗人将个人情感与历史、自然融为一体,使得整首诗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综上所述,《三河夜泊》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历史、自然和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赞美。
姑射山人,仙去后、唯存标格。
犹赖有、墨池老手,草玄能白。
留得岁寒风骨在,岂烦造化栽培力。
有世间、肉眼莫教看,非渠识。元不夜,枝何月。
元未腊,花何雪。最孤高不受,多情轻折。
只有暗香天靳予,黄金作指难为术。
更若将、解语付真真,空成色。
晓风痴、绣帘低舞。霏霏香碎红雨。
燕忙莺懒春无赖,懒为好花遮护。浑不顾。
费多少工夫,做得芳菲聚。休颦百五。
却自恨新年,游疏醉少,光景恁虚度。
猊烟瘦,困起庭阴正午。游丝飞絮无据。
千林湿翠须臾遍,难绿鬓根霜缕。愁绝处。
怎忍听,声声杜宇深深树。东君寄语。
道去也还来,后期长在,紫陌岁相遇。
昔人入山访隐君,每恨见山不见人。
子持画图走踆踆,人虽可即山非真。
自言谷中万修筠,泉鸣琮琤石嶙峋。
谁甘混迹麋鹿群,雅意远游阔见闻。
飞筇遂过南海濒,翻海一洗征衣尘。
东望绝域天无垠,药洲风月蒲涧云。
间出奇语颇自珍,奚囊十袭而三熏。
槿花猩血荔锦纹,何如故圃桃李春。
江湖社友杯十分,何如族聚情话亲。
行路之难多酸辛,还家火急埋车轮。
拂拭矶苔开径榛,畹兰篱菊庭古椿。
赠篇满箧不疗贫,几人炼药能轻身。
本分荷锄驱犊西畴耘,武夷山下击壤为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