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逢野人争席,归睹山鸟衔花。
无妨净行居士,是否禅那作家。
出逢野人争席,归睹山鸟衔花。
无妨净行居士,是否禅那作家。
这首诗描绘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宁静,通过“出逢野人争席,归睹山鸟衔花”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界中动物与人类的和谐共处。野人在野外争席,可能是在描述一种自然状态下的生活场景,而山鸟衔花则象征着自然界的生机与美丽。这种景象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与和谐。
接着,“无妨净行居士,是否禅那作家”两句,将自然界的和谐景象与佛教中的修行理念联系起来。净行居士指的是在修行中保持清净行为的人,禅那作家则是指通过冥想达到心灵平静的人。这两句诗似乎在探讨,无论是自然界的和谐还是个人内心的平静,都与佛教的修行理念有着深刻的关联。它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平静,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美好,来反思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界的和谐景象,引导读者思考人与自然、内心与外界的关系,体现了诗人对和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精神修养的重视。
未抛却、一年春计。对酒当歌,旧狂重理。
槛外东风,流莺唤我、定何意。
灯初茗后,才领略、江南味。
醉眼问花枝,已晕入、蔫红窗纸。身寄。
叹江关老去,怕说故山烽起。
红桥廿四,且分付、杜郎憔悴。
甚倦旅、一别西湖,却来傍、要离眠地。
祇无恙黄垆,凭吊先生归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