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肉须要肥,买鱼须要活。
买酒须要美,买田须要阔。
买婢须要峭,买奴须要黠。
若教买香烧,一毛不肯拔。
买肉须要肥,买鱼须要活。
买酒须要美,买田须要阔。
买婢须要峭,买奴须要黠。
若教买香烧,一毛不肯拔。
这首诗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描绘了人们在购买日常物品时的偏好和标准。诗人通过列举一系列购买行为,展现了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与趣味。从肉、鱼、酒到田地、婢女、奴仆乃至香料,每一样物品都被赋予了特定的品质要求,如肉的肥美、鱼的鲜活、酒的醇香、田地的广阔、婢女的端庄、奴仆的机智,以及香料的珍贵。这种对物质追求的细致入微,既体现了生活的实际需求,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
然而,最后一句“若教买香烧,一毛不肯拔”则以讽刺的口吻,揭示了人们在面对真正价值所在——精神层面的需求时,往往显得吝啬或不那么慷慨。这不仅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批判,也提醒读者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不应忽视内心世界的滋养与精神层面的满足。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讽的手法,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现象的洞察力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怪底是愁深如许。又近中秋,怕听风雨。
怊怅年年,一般岑寂悲羁旅。
乱红零落,更莫问、江南路。
竟夕向婵娟,但怅望、琼楼玉宇。
恨极目云山万叠,怎渺渺音尘阻。
阑干倚遍,听清角更添悽楚。
但只见、征鸿过尽,也难寄、愁心半缕。
叹独立苍茫,一例伤今吊古。
八九间茅屋。拓轩窗,晓清清地,数峰凝绿。
唱罢花冠灯未杀,料理牙签玉轴。
三万卷、丘侯都熟。
谁写草堂新画本,有瓯波、小印鹅溪幅。
一分水,二分竹。兰台共说秋霜肃。
话甘棠、苍生又仰,春风和燠。
锦袋绯鱼抛掷久,三径未荒松菊。
谅心与,白云相逐。
传世文章公莫秘,读书台、例向匡山筑。
千载下,想高踯。
欲补天何用。尽销魂、红楼深处。
翠围香拥,呆女痴儿愁不醒,日日苦将情种。
问谁个、是真情种。
顽石有灵仙有恨,只蚕丝、烛泪三生共。
勾却了、太虚梦。喁喁话向苍苔空。
似依依、玉钗头上,桐花小凤。
黄土茜纱成语谶,消得美人心痛。
何处吊、埋香故冢。
花落花开人不见,哭春风、有泪和花恸。
花不语,泪如涌。
绿裙腰,年年芳草,春风老却和靖。
段家桥畔西泠路,寂莫古梅香冷。空自省。
便荐菊泉甘、那许吴侬认。旧游放艇。
记图画中闲,玻璃深处,曾吊夕阳影。
先生去,抱月餐霞无定。几时鹤梦能醒。
重来风景全非昔,一角楼台新證。栏欲凭。
觉树底、霜禽小语留清听。行吟翠岭。
把谢句闲携,巴歈拭和,对面碧山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