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知木匪石,又知石匪心。
不二者谁子,忘言亘古今。
宁知木匪石,又知石匪心。
不二者谁子,忘言亘古今。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温纯创作,名为《移居宣武街庭前有奇石四各题以名维益汝脩弘甫欣然赋诗余亦各得一首(其四)化石岭》。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探讨了自然与人心之间的关系。
“宁知木匪石,又知石匪心。”这两句诗首先提出了一个对比,木头并非石头,石头也非木头之心,暗示了事物的本质与其表面特征之间的差异,以及对事物本质的深入理解之难。
接着,“不二者谁子,忘言亘古今。”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指出在理解和认识事物时,往往难以找到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事物的本质可能超越了语言的表达,跨越了时间的界限。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真理追求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语言局限性的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引申出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性之间微妙联系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真理追求的不懈努力。
五湖大浪如银山,问君西游何当还。
以手抚膺坐长叹,空手无金行路难。
丈夫意有在,吾徒且加餐。
屏风九叠云锦张,千峰如连环。
上有横河断海之浮云,可望不可攀。
飞空结楼台,动影袅窕冲融间。
沛然乘天游,下看尘世悲人寰。
泊舟浔阳郭,去去翔寥廓。
君今幸未成老翁,衰老不复如今乐。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後,逸乐安知与祸双。
东府旧基留佛刹,後庭余唱落船窗。
黍离麦秀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
神龙豢可致,猛虎扰亦留。
变生父子间,上圣不能谋。
常情在欲得,义养或成仇。
他人恩更轻,患祸信难周。
飘然五湖长,昨日国子师。
绿发约略白,青衫欲成缁。
牵舟推河冰,去与山水期。
春风垂虹亭,一杯湖上持。
傲兀何宾客,两忘我与而。
能复记此饮,诗成酒淋漓。
汉宫娇额半涂黄,粉色凌寒透薄妆。
好借月魂来映烛,恐随春梦去飞扬。
风亭把盏酬孤艳,雪径回舆认暗香。
不为调羹应结子,直须留此占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