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频将花样翻,司农用印不辞烦。
法同手实名头会,绝少催租吏到门。
剪纸频将花样翻,司农用印不辞烦。
法同手实名头会,绝少催租吏到门。
这首诗描绘了清朝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通过剪纸和官府征税的对比,展现了民间生活的趣味与官府行政的繁琐。
首句“剪纸频将花样翻”,生动地描绘了民间剪纸艺术的活跃与创新,剪纸艺人频繁地变换着各种图案,展现了民间艺术的生机与活力。剪纸作为传统手工艺,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人们情感寄托和生活习俗的一部分。
次句“司农用印不辞烦”,则转向了官府的征税活动。司农,古代官职,负责农业和财政事务。诗句中提到的“用印”意味着官府在征税过程中需要使用印章来确认和记录,这一过程虽然繁复,但官员们却并不感到厌烦,体现了官僚体系对征税工作的重视和例行公事的态度。
后两句“法同手实名头会,绝少催租吏到门”,进一步对比了民间剪纸的自由与官府征税的严格。手实名头会,指的是民间自发组织的互助团体,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共同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这种形式的互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个体面对官府征税的压力。而“绝少催租吏到门”则强调了在这样的民间互助体系下,官府征税的直接压力相对较小,反映了当时社会中民间力量与官府权力之间的微妙平衡。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剪纸与官府征税的对比,既展现了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反映了社会结构中不同层面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
圆跏无蒲手无锡,结夏何如僧面壁。
平生但蓄无弦琴,不爱奇声传霹雳。
官斋清绝清似水,一刺不通非有激。
林飔吹鬓凉丝丝,花雾侵衣阴幂幂。
檐端双鹊晓声乾,帘外一鸠午语寂。
苍苔雨后三径封,除却羊求踪孰觅。
人到中年感易生,酒垆岂为邻家笛。
故园昨寄万里书,情话依然共亲戚。
青衫只道泪痕多,战血那知今未涤。
多谢加餐劝我勤,惠州饭许东坡吃。
华胥闻说胜钧天,假道应从醉乡适。
九衢处处有尧樽,酒德谁能使民觌。
比来曹事都不知,拄颊西山秋欲滴。
相将料理苦吟身,缚裤横刀再临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