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向春秋识此州,西风吹袂过淮头。
人还故老衣冠喜,我为中原草木愁。
屹若长城今重镇,弃如敝屣昔轻谋。
功名不是吾曹事,且对空山徙倚楼。
曾向春秋识此州,西风吹袂过淮头。
人还故老衣冠喜,我为中原草木愁。
屹若长城今重镇,弃如敝屣昔轻谋。
功名不是吾曹事,且对空山徙倚楼。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个人情感的交织。"曾向春秋识此州"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个地方有着久远的了解和记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在这里上演,而今我重游其地,心中充满了对过往的思索。
"西风吹袂过淮头"则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诗人身着长袍,在西风的吹拂下,行走于淮河之畔,这里的“袂”指的是古代士人的长袖,也隐喻了诗人飘逸的文采和超然的胸襟。淮河不仅是地理上的分界,更是文化和历史的象征。
"人还故老衣冠喜,我为中原草木愁"表达了诗人的独特感受。其他人可能对昔日故土的变迁感到欣慰,而诗人则对那曾经繁华如今已成过往的中原大地感到忧虑。这里的“衣冠”指的是士族或官宦之家,表面上的喜悦与内心深处的忧愁形成鲜明对比。
"屹若长城今重镇,弃如敝屣昔轻谋"中,“屹若”形容山势险峻,“长城”象征着坚固和防御,而“今重镇”则暗示了当下对于安全的关注和加强。与之相对的是“弃如敝屣”,比喻那些过去轻率的计谋如同破旧的鞋子般被丢弃,显示出诗人对于历史发展的深刻洞察。
"功名不是吾曹事,且对空山徙倚楼"则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功名利禄的心态。这里的“吾曹”指的是自己的家族或族群,而“徙倚楼”则是对高远之处的向往和追求。诗人在空山中徘徊,寻找心灵的寄托。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个人情感的抒发以及对未来状态的表达,展现了诗人的深邃思想和丰富的情感世界。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地理位置变迁的观察,更是对于历史、文化和个人定位的一种深刻探讨。
玉帐前茅举,铜鱼左契分。
平生公望著,期月政声闻。
陌上壶浆溢,潭边花气曛。
遥知待新将,民物两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