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石曾为名士求,岂容溺器漫相投。
沈沦孰雪从前耻,蹧蹋难消此日羞。
相马不能逢伯乐,登龙何自识荆州。
我今置汝南窗畔,夜夜文光射斗牛。
此石曾为名士求,岂容溺器漫相投。
沈沦孰雪从前耻,蹧蹋难消此日羞。
相马不能逢伯乐,登龙何自识荆州。
我今置汝南窗畔,夜夜文光射斗牛。
这首诗名为《题石》,是清代末年至近现代初的诗人徐搢珊所作。诗中以一块石头为喻,表达了对世态炎凉、人才不遇的感慨。
首联“此石曾为名士求,岂容溺器漫相投。”以石头曾被名士寻求,却不能容忍低俗之物随意投掷,暗喻了高洁之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高尚情操的态度。
颔联“沈沦孰雪从前耻,蹧蹋难消此日羞。”则进一步阐述了即使曾经遭受屈辱,也难以洗清过去的耻辱;而今日的践踏,更是难以抹去内心的羞愧。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不公待遇的无奈和对于当前处境的深深自责。
颈联“相马不能逢伯乐,登龙何自识荆州。”借用典故,表达了自己虽怀才不遇,但并未因此而迷失自我,仍保持着对理想和目标的追求。伯乐象征着能识人之才的明君或贤士,荆州则是古代地名,此处借指实现抱负的地方。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自己在没有遇到赏识自己的人之前,依然坚守自我,不轻易放弃希望。
尾联“我今置汝南窗畔,夜夜文光射斗牛。”诗人将这块石头放置于南窗之下,让它在夜晚散发出的光芒照亮斗牛星宿,既是对石头价值的一种肯定,也是对自己才华的一种寄托。通过这一行为,诗人表达了即使身处困境,也不忘追求光明和理想,希望自己的才华能够像星光一样照亮他人,给予他们力量和启示。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一块石头的描绘,巧妙地融入了个人的情感和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于高尚品质的坚持、对于不公遭遇的无奈以及对于未来充满希望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