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愿延年,延年欲焉之?
黄鹄呼子安,千秋未可期。
独坐山岩中,恻怆怀所思。
王子一何好,猗靡相携持。
悦怿犹今辰,计校在一时。
置此明朝事,日夕将见欺。
人言愿延年,延年欲焉之?
黄鹄呼子安,千秋未可期。
独坐山岩中,恻怆怀所思。
王子一何好,猗靡相携持。
悦怿犹今辰,计校在一时。
置此明朝事,日夕将见欺。
这首诗是阮籍《咏怀》组诗中的第三十七首,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意义和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阮籍生活在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反思为主。
诗中开头“人言愿延年,延年欲焉之?”提出人们普遍追求长寿的愿望,但紧接着“黄鹄呼子安,千秋未可期”一句,通过黄鹄的呼唤与遥远的未来不可预知,暗示了生命的无常和不可控性。这种对比让人深感生命的短暂与珍贵。
“独坐山岩中,恻怆怀所思。”描绘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山岩间沉思的情景,流露出一种孤独而深沉的情感。这种孤独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更是一种心灵上的寂寞,反映了诗人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探索。
接下来,“王子一何好,猗靡相携持。”提到一个美好的王子形象,与前文形成对比,暗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王子的“好”与“猗靡相携持”可能象征着某种理想化的友情或爱情关系,但这种关系是否能持久,是否真实存在,都成了疑问。
“悦怿犹今辰,计校在一时。”表达了诗人对当下快乐的珍惜,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敏感。他意识到快乐是短暂的,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去体验和把握。
最后,“置此明朝事,日夕将见欺。”则表达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可能的欺骗的担忧。诗人似乎在提醒自己,不要过于忧虑未来,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和失望。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和象征手法,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思考,展现了阮籍深邃的思想和情感世界。
一切音声相,是人听以耳。
我圜通大士,唯以眼而听。
非特以眼听,六根互为用。
当其互用时,根境不相杂。
譬如帝珠网,交光相融摄。
即此融摄相,各各住自位。
以此三昧力,普施于一切。
俾不离声色,透出声色海。
眼处若闻声,耳处得解脱。
共證十方空,同名观自在。
我作如是赞,定招妄语罪。
既招妄语罪,画者亦是妄。
画者既是妄,此相非真实。
于非真实处,此相常现前。
应作如是观,是真法供养。
上人学苦空,百念已灰冷。
剑头唯一吷,焦谷无新颖。
胡为逐吾辈,文字争蔚炳?
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
退之论草书,万事未尝屏。
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
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
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
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
成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
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
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
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
便与先生应永死,九重泉路尽交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