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设礼馆,发端自岑公。
此举诚重大,当世谁儒宗。
徵辟等齐鲁,韬庵始登庸。
礼失求诸野,聚讼愁相攻。
自秦逮本朝,沿袭久不衷。
孰能知礼意,稍取三代隆。
节文删拜跪,服色观会通。
吉凶军宾嘉,救僿必以忠。
莫疑近夷礼,坠地悲华风。
朝廷设礼馆,发端自岑公。
此举诚重大,当世谁儒宗。
徵辟等齐鲁,韬庵始登庸。
礼失求诸野,聚讼愁相攻。
自秦逮本朝,沿袭久不衷。
孰能知礼意,稍取三代隆。
节文删拜跪,服色观会通。
吉凶军宾嘉,救僿必以忠。
莫疑近夷礼,坠地悲华风。
这首诗是清代末期诗人郑孝胥所作的《叔孙通(其二)》,他以叔孙通为切入点,评论了朝廷设立礼馆的举措。诗中首先赞扬了叔孙通在礼仪改革中的开创性贡献,认为他的行动体现了对儒家经典的尊重和重振礼制的决心。接着,诗人指出自秦朝以来,礼仪制度有所偏离,亟需回归三代之礼。
诗中提到“礼失求诸野”,意味着在官方礼制失落时,需要从民间寻找恢复之道,避免内部纷争。诗人倡导学习并融合古代不同礼仪的精华,如简化繁琐的拜跪仪式,借鉴吉凶军宾嘉等各种场合的礼仪规定,强调忠诚在纠正错误中的重要性。
最后,诗人提醒人们不要轻视这些变革,认为它们关乎国家风气,表达了对传统礼制振兴的期待,以及对华风衰落的忧虑。整首诗寓含了对礼制改革的深思与呼吁,体现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复兴的关注。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