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发年多籍半空,虎符招补至闽中。
庄农戎服来操戟,太守儒装学拍弓。
去日初辞乡树绿,到时愁见戍旗红。
募金莫作缠头费,留制衣袍禦北风。
调发年多籍半空,虎符招补至闽中。
庄农戎服来操戟,太守儒装学拍弓。
去日初辞乡树绿,到时愁见戍旗红。
募金莫作缠头费,留制衣袍禦北风。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时期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于战争与和平生活之间矛盾的心情。"调发年多籍半空"一句,透露出兵役频繁,民生凋敝的现实;"虎符招补至闽中"则显示了中央对地方军事力量的控制与补充。
接下来的两句"庄农戎服来操戟,太守儒装学拍弓"描绘了一幅士兵由平民转变而成的景象,以及官员们学习军事以应对战乱的情形。这表明了战争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
"去日初辞乡树绿,到时愁见戍旗红"则是诗人对于离开家园与再次见到军营景象之间情感的转变。这里"绿"与"红"形成鲜明对比,"绿"代表和平安宁,"红"则带有战争、血腥的色彩。
最后两句"募金莫作缠头费,留制衣袍禦北风"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乱中的无谓消费以及物资浪费的不满,同时也反映出生活在战乱中的人们不得不适应严酷环境的情形。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平与战争的景象,以及士兵与民众之间关系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于战争带来的破坏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怀念。
山堂晚色,满疏篱寒雀,烟横高树。
小雪轻盈如解舞,故故穿帘入户。
扫地烧香,团栾一笑,不道因风絮。
冰凘生砚,问谁先得佳句。
有梦不到长安,此心安稳,只有归耕去。
试问雪溪无恙否,十里淇园佳处。
修竹林边,寒梅树底,准拟全家住。
柴门新月,小桥谁扫归路。
我行台雁之中途,一年两憩安公庐。
不知昔人去此远,但见水石清而虚。
向来颇读有则语,悬水潇潇日夜举。
道人似欲暗投明,故立此亭名听雨。
客如镜清老更痴,入流截流谁得知。
愿公竹扉且常启,我或发兴来无时。
太湖万穴古山骨,人结峰岚势不孤。
苔径三层平木末,河流一道接墙隅。
已知谷口多花药,祇欠林间落狖鼯。
谁侍巾鞲此游乐,里中遗老肯相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