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气如养儿,弃官如弃泥。
人皆笑子拙,事定竟谁迷。
归耕独患贫,问子何所赍?
尺宅足自庇,寸田有馀畦。
明珠照短褐,陋室生虹霓。
虽无孔方兄,顾有法喜妻。
弹琴一长啸,不答阮与嵇。
曹南刘夫子,名与子政齐。
家有《鸿宝书》,不铸金袅蹄。
促膝问道要,遂蒙分刀圭。
不忍独不死,尺书肯见梯。
我生本强鄙,少以气自挤。
孤舟倒江河,赤手揽象犀。
年来稍自笑,留气下暖脐。
苦恨闻道晚,意象飒已凄。
空见孙思邈,区区赋《病梨》。
养气如养儿,弃官如弃泥。
人皆笑子拙,事定竟谁迷。
归耕独患贫,问子何所赍?
尺宅足自庇,寸田有馀畦。
明珠照短褐,陋室生虹霓。
虽无孔方兄,顾有法喜妻。
弹琴一长啸,不答阮与嵇。
曹南刘夫子,名与子政齐。
家有《鸿宝书》,不铸金袅蹄。
促膝问道要,遂蒙分刀圭。
不忍独不死,尺书肯见梯。
我生本强鄙,少以气自挤。
孤舟倒江河,赤手揽象犀。
年来稍自笑,留气下暖脐。
苦恨闻道晚,意象飒已凄。
空见孙思邈,区区赋《病梨》。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苏东坡)所作,名为《赠王仲素寺丞》。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深厚情谊,以及他个人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和淡泊名利的态度。
首句“养气如养儿,弃官如弃泥”用生动的比喻说明作者对内心修养的重视以及对世俗功名的轻蔑。接着“人皆笑子拙,事定竟谁迷”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人的误解和不以物喜的超然态度。
在“归耕独患贫,问子何所赍?”一句中,作者展现了自己回归自然、农耕生活的愿望,以及对简单生活的追求。紧接着,“尺宅足自庇,寸田有馀畦”描绘了一种小康、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
“明珠照短褐,陋室生虹霓”则是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鉴赏力,以及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光彩。随后的“虽无孔方兄,顾有法喜妻”暗示了诗人对于朋友、家人的依赖与珍惜。
“弹琴一长啸,不答阮与嵇”表达了作者在艺术创作上的专注和超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接下来的“曹南刘夫子,名与子政齐”则是对历史文化人物的赞美。
“家有《鸿宝书》,不铸金袅蹄”一句强调了诗人对于知识、学问的重视和珍惜,同时也表达了一种清贫自守的人生态度。紧接着,“促膝问道要,遂蒙分刀圭”则是对朋友之间精神交流的追求。
“不忍独不死,尺书肯见梯”显示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决心。而“我生本强鄙,少以气自挤”则透露出作者在年轻时就有着超脱世俗、自强不息的个性。
“孤舟倒江河,赤手揽象犀”描绘了一种敢于挑战困难、不畏艰险的情怀。随后,“年来稍自笑,留气下暖脐”表达了诗人对过往行为的反思,以及对生命力的珍惜。
“苦恨闻道晚,意象飒已凄”则是作者对于未能早日悟到真理的遗憾。而最后,“空见孙思邈,区区赋《病梨》”则是在表达诗人对前贤孙思邈的景仰,以及自己创作时的情感投入。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生活、文化和个人情感的描绘,展现了苏轼超脱世俗、淡泊名利,同时又充满着对生命力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达人任真性,于世鲜求馀。
山林与城市,所在靡絷拘。
孔明南阳日,栖止一草庐。
及当将相权,艺桑不千株。
走也林壑士,尘途失东隅。
方将策驽蹇,而与飞黄俱。
长夏平津馆,文酒共清娱。
投之金玉章,重以来禽书。
一吟消暑溽,再玩忘时虞。
飞云当我前,不去两踟蹰。
缅怀清池曲,水华应遍舒。
馀欢似许续,将子问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