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游圆通寺·其四》
《游圆通寺·其四》全文
宋 / 马仲珍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欲坐又还起,白云随我行。

一空皆佛性,群动共秋声。

崩石斜分路,支冈半入城。

明朝山下去,平地见朱甍。

(0)
翻译
想要坐下又起身,白云伴随我前行。
一切空无都是佛性的体现,万物活动共享秋天的声音。
山路被崩裂的石头斜分成两段,山冈半遮半掩进入城中。
明天早晨下山去,就能在平地上看见红瓦屋顶的房屋。
注释
欲:想要。
坐:坐下。
还:又。
起:起身。
白云:白色的云彩。
随:跟随。
一空:一切空无。
皆:都。
佛性:佛教中的觉悟和本性。
群动:万物的活动。
共:共享。
秋声:秋天的声音。
崩石:崩裂的石头。
斜分:斜着分开。
路:道路。
支冈:支撑山冈。
半入:半遮半掩进入。
城:城市。
明朝:明天早晨。
山下:下山。
平地:平坦的地方。
见:看见。
朱甍:红色的屋脊,代指房屋。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马仲珍的作品,名为《游圆通寺(其四)》。诗中描绘了诗人在山寺间游历的景象和心境。

“欲坐又还起,白云随我行。”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的深切感受,他似乎想要停下脚步静坐下来,但又忍不住继续前行,因为那飘渺的白云仿佛在引领他漫游。这两句生动地描绘出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

“一空皆佛性,群动共秋声。” 这里,“一空”指的是周围环境的清净无为,而“佛性”则是佛教中指代万物本性的概念。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大自然中的超然体验,以及对万物同一佛性认识的感悟。

“崩石斜分路,支冈半入城。” 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山路蜿蜒曲折的情景,“崩石”指的是断裂的岩石,形成了一条斜斜的道路;“支冈”则是指山峰延伸至城市之中。

“明朝山下去,平地见朱甍。” 最后两句诗人描述了清晨时分,他从山上下来,一路走到平坦的地面,眼前便出现了红色的宫墙或建筑。这不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景象,也表达了诗人由高而低,由深入浅出的一种心境转变。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山水的细腻描写,以及对佛性和宇宙真理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作者介绍

马仲珍
朝代:宋

猜你喜欢

题灌山小隐二绝·其一

茆屋山中早晚成,任他风雨任他晴。

男婚女嫁多年毕,不待而今学向平。

(0)

题经略台

维攀白玉龙,曾上黄金台。

指挥十二州,意气何快哉。

江上只如旧,四面画图开。

慨怀出奇略,何地不生才。

(0)

水车

山田绕山脚,江水何可作。

车轮十丈围,飞湍半天落。

雁翅插修筦,随流得深酌。

升降岂无势,长江怒相薄。

有如万夫力,欢呼倾众壑。

曾不舍昼夜,美源终未涸。

人间有机事,由来生巧恶。

善彼汉阴老,忘怀抱纯朴。

(0)

和亡名法师秋夜草堂寺禅房月下诗

幽人住山北,月上照山东。

洞户临松径,虚窗隐竹丛。

出林避炎影,步径逐凉风。

平云断高岫,长河隔净空。

数萤流暗草,一鸟宿疏桐。

兴逸烟霄上,神闲宇宙中。

还思城阙下,何异处樊笼。

(0)

送上海道会沈练师

一簪华发羽衣宽,世外仙翁亦拜官。

方朔自应从吏隐,旌阳唯欲济民安。

剑横星斗龙光见,佩响天风鹤背寒。

回首丹房沧海上,弱流东去路瀰漫。

(0)

荅望之二首·其二

日落荒山畔,孤城更可伤。

生涯仍寂寞,世事转仓皇。

百口同饥馑,千村尽虎狼。

知君怜老父,南望白云长。

(0)
诗词分类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诗人
嵇璜 鲍令晖 李元度 裴秀 傅尧俞 孔绍安 王播 范泰 林外 何晏 陈沆 范传正 钦叔阳 刘孝孙 琴操 张嘉贞 王驾 沈传师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