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济群材乐育中,先生何待蜀文翁。
铜台声闻鸣皋鹤,泮水去留遵渚鸿。
照座青藜听夜雨,绕坛红杏咏春风。
化行俗美师儒力,看与苏湖两郡同。
济济群材乐育中,先生何待蜀文翁。
铜台声闻鸣皋鹤,泮水去留遵渚鸿。
照座青藜听夜雨,绕坛红杏咏春风。
化行俗美师儒力,看与苏湖两郡同。
此诗描绘了一位教育者的形象,他如同文翁一般,培育出众多人才。诗中以“济济群材”开篇,赞颂了教育者对人才的培养和贡献。接着,通过“铜台声闻鸣皋鹤,泮水去留遵渚鸿”,运用自然界的意象,比喻教育者的声音和影响如同鹤鸣于山林,鸿雁遵循水流,深远而广泛。
“照座青藜听夜雨,绕坛红杏咏春风”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教育者在夜晚倾听学生学习的场景,以及春风吹过杏花坛时,教育者与学生共同吟诵的情景,充满了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最后,“化行俗美师儒力,看与苏湖两郡同”,表达了教育的力量能够改变社会风气,使两地都受益,强调了教育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教育者形象的刻画和教育场景的描绘,赞美了教育者对社会的贡献,以及教育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深远影响。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