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帘双紫燕,日语傍檐巡。
认主元非旧,遗巢也尚新。
早图栖止计,何事往来频。
我是无机者,寻常可托身。
穿帘双紫燕,日语傍檐巡。
认主元非旧,遗巢也尚新。
早图栖止计,何事往来频。
我是无机者,寻常可托身。
这首诗描绘了紫燕在寻找旧巢的情景,充满了对过往的回忆与对未来的思考。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紫燕在梁上穿梭、寻找旧巢的场景,既有对过去的怀念,也有对未来栖息地的忧虑。
首句“穿帘双紫燕”,生动地描绘了紫燕在帘幕间穿梭的景象,既展现了它们的灵动,也暗示了它们寻找旧巢的努力。接下来,“日语傍檐巡”一句,进一步刻画了紫燕在屋檐边的忙碌,它们似乎在交流着寻找的结果,或是对旧巢的回忆。
“认主元非旧,遗巢也尚新。”这两句诗揭示了紫燕在寻找过程中面临的困惑。它们曾经的主人或许已经改变,而它们留下的巢穴虽然依旧存在,但已不再是过去的样子。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变化的反映,也是对时间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早图栖止计,何事往来频。”诗人在此表达了对紫燕频繁往返行为的思考。在寻找稳定栖息地的过程中,紫燕是否也在思考如何适应变化,寻找更适合自己的未来。这一句蕴含了对生命适应性与选择性的深思。
最后,“我是无机者,寻常可托身。”诗人自比为“无机者”,表达了自己对于紫燕寻找栖息地过程的理解与同情。同时,也暗示了在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时,人们也需要像紫燕一样,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寻求稳定与安宁。
整首诗通过对紫燕寻找旧巢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命活动,更蕴含了对人生、对时间、对变化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记春风门巷,骑竹马、舞青衫。
笑我拙何堪,君才十倍,头角**。
读书故都乔木,更含香兰省并归骖。
醉听滦河夜雨,清吟太液秋蝉。
别来何物是新添。
霜入鬓毛尖。
正渭北江东,暮云春树,得共新*。
人生别离居半,但公余、有酒且醺酣。
几日邻村桑柘,梦中烟雨江南。
正江南二月,春色里、送君行。
对芳草晴烟,海棠细雨,不尽离情。
思量汉皋城上,共当时、飞尽人青冥。
醉后嘉陵山色,马头杨柳秦亭。
十年一别鬓星星。
慷慨只平生。
爱激浊扬清,排纷解难,肝胆峥嵘。
此心一忠自信,更太平、丞相旧知名。
寄谢草堂猿鹤,移山未要山灵。
记当年分陕,拥飞盖、入长安。
把渭北终南,秦宫汉阙,都入凭兰。
追随大浑几日,又嘉陵山色上征鞍。
杨柳离亭痛饮,梅花乐府新翻。
一封丹诏五云间。
全晋动河山。
看匹马横秋,弦轰霹雳,虎卧斑斓。
生平此心耿耿,道君恩未报敢投闲。
袖里升平长策,春风咫尺天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