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岛通幽径,丛林隐法堂。
逢僧龙树后,携客虎溪旁。
帆影带江尽,钟声过岭长。
从知探赏累,一遣坐来忘。
别岛通幽径,丛林隐法堂。
逢僧龙树后,携客虎溪旁。
帆影带江尽,钟声过岭长。
从知探赏累,一遣坐来忘。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远的山中景象。首联“别岛通幽径,丛林隐法堂”以“别岛”与“幽径”起笔,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通往神秘之地的氛围,随后“丛林隐法堂”则进一步强调了此地的静谧与深邃,仿佛是世外桃源,隐藏着古老的智慧与修行之所。
颔联“逢僧龙树后,携客虎溪旁”运用了佛教典故,提到“龙树”和“虎溪”,前者是著名的佛学大师,后者则是庐山东林寺前的一条溪流,常被用来象征佛法的传播与交流。这两句诗通过“逢僧”与“携客”的行为,展现了诗人与僧侣之间的互动,以及对佛法的追求与传播。
颈联“帆影带江尽,钟声过岭长”则将视角转向自然景观,通过“帆影”与“钟声”这两个意象,描绘了一幅江面与山岭之间和谐共生的画面。帆影在江面上缓缓移动,最终消失于视野之外,而悠长的钟声则穿越山岭,回荡在空气中,给人以宁静与深远之感。
尾联“从知探赏累,一遣坐来忘”表达了诗人对于探索与欣赏自然美景所带来的疲惫与满足感的理解。通过“探赏累”这一描述,诗人似乎在说,尽管旅途劳顿,但内心的愉悦与满足足以抵消一切疲惫。最后,“一遣坐来忘”则直接点明了这种忘却世俗烦恼、沉浸于自然之美的状态,让人感受到心灵的彻底释放与宁静。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中景物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内心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充满了禅意与哲思。
秋暑未退舍,独游亭午时。
篮舆汗翻浆,陡觉回凉飔。
青春十载前,此地尝娱嬉。
只今发种种,蹉跎尚何之。
悬崖多紫花,绕夜垂青枝。
残蝉犹尔噪,新雁乃许迟。
允矣原宪贫,异哉宋玉悲。
酌泉揖老僧,清坐生佳思。
江有梁,昔所无兮。台之民,维艰虞兮。
我南之耕,其出于于。我北之趋,维薪维刍。
匪伊薪刍,行旅载途。风雨晦冥,海波愁予。
岂无舟人,徼利以呼。偪仄沦胥,云谁之辜。
江有梁,维今始兮。台之民,维天启兮。
邦有父母,视民如子。民号于溺,侯曰由己。
乃相乃谋,乃筑乃峙。其桴联联,其舟齿齿。
民不知江,有道如砥。我醉我奔,云胡不喜。
江有梁,孰使然兮。台之民,曰侯贤兮。
孰使侯贤,有命自天。天子圣仁,侯乃来宣。
自我侯来,有麦有年。天姥之南,东溟之壖。
涛澜不惊,歌舞后先。汝不我信,视此一川。
我梁既成,我民既平。侯智不矜,侯心载宁。
帝曰汝归,其车宵征。予欲济川,邦国是经。
民留我侯,敢与帝争。我帝我侯,眉寿无疆。
《唐侯仲友之守台为浮梁于江象山令蒋鹗考叔赋江有济三章以献余时官于台见而陋之作江有梁》【宋·孙应时】江有梁,昔所无兮。台之民,维艰虞兮。我南之耕,其出于于。我北之趋,维薪维刍。匪伊薪刍,行旅载途。风雨晦冥,海波愁予。岂无舟人,徼利以呼。偪仄沦胥,云谁之辜。江有梁,维今始兮。台之民,维天启兮。邦有父母,视民如子。民号于溺,侯曰由己。乃相乃谋,乃筑乃峙。其桴联联,其舟齿齿。民不知江,有道如砥。我醉我奔,云胡不喜。江有梁,孰使然兮。台之民,曰侯贤兮。孰使侯贤,有命自天。天子圣仁,侯乃来宣。自我侯来,有麦有年。天姥之南,东溟之壖。涛澜不惊,歌舞后先。汝不我信,视此一川。我梁既成,我民既平。侯智不矜,侯心载宁。帝曰汝归,其车宵征。予欲济川,邦国是经。民留我侯,敢与帝争。我帝我侯,眉寿无疆。
https://shici.929r.com/shici/MXVNZQ4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