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䌫横梁渡,鸣桡濯锦川。
秋山初过雨,夕涨欲浮天。
四野明残照,孤城合暮烟。
愧无仁者政,竹马亦桥边。
解䌫横梁渡,鸣桡濯锦川。
秋山初过雨,夕涨欲浮天。
四野明残照,孤城合暮烟。
愧无仁者政,竹马亦桥边。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从横梁渡口乘船返回郡城的途中所见之景,充满了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
首联“解䌫横梁渡,鸣桡濯锦川”,开篇即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渡口的景象。解开缆绳,船只缓缓驶向宽阔的河流,河面如锦,波光粼粼,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这流动的色彩所浸染。这里运用了“横梁渡”和“鸣桡”两个意象,既描绘了渡口的宁静与繁忙,也暗示了诗人即将开始的旅程。
颔联“秋山初过雨,夕涨欲浮天”,进一步渲染了沿途的自然风光。秋日的山峦在雨水的洗礼后显得更加清新脱俗,云雾缭绕,仿佛与天空相接,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这里的“雨”不仅指自然界的雨水,也可能暗喻了诗人内心的洗涤与净化。
颈联“四野明残照,孤城合暮烟”,则将视角转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夕阳的余晖洒满大地,照亮了四周的田野,而远处的孤城则被傍晚的烟雾环绕,增添了几分神秘与静谧。这一联通过对比,展现了自然与人类居住地之间的和谐共存。
尾联“愧无仁者政,竹马亦桥边”,表达了诗人对自身能力的谦逊与对理想政治的向往。虽然自己可能无法实现仁者的政治理念,但依然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够如同竹马一样,简单而坚韧,为社会带来正面的影响。这一联体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与道德追求。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的交融,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身角色的深刻思考。
毕宏韦偃远莫追,画松得名今是谁?
黄岩太守誇绝倒,休宁县令争新奇。
苍髯铁甲风雷动,浮云散尽青天空。
只因曾看读碑图,至今多作营丘梦。
钱塘有道金隐君,风流不让今古人。
文章学古画师古,落笔政似营丘亲。
前年为我画松树,自然自有天真趣。
无人解识栋梁材,冷烟残雨空山暮。
于今颓然老矣夫,隔江不寄平安书。
不得与之倾酒壶,令人看画长嗟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