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为何梅生书枚如丈赠言感题》
《为何梅生书枚如丈赠言感题》全文
清 / 陈宝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大师本性积为文,晚岁传衣独畀君。

两纪孑遗增感旧,数行藏写见尊闻。

梦馀鹿洞空香草,烬后鳌峰付乱云。

出处何成吾耄矣,平生砻断愧班斤。

(0)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末年至近现代初的诗人陈宝琛所作,《为何梅生书枚如丈赠言感题》。诗中表达了对师长传承与教育的深刻感慨,以及对自身年华老去、学识积累与传承的反思。

首联“大师本性积为文,晚岁传衣独畀君”,开篇即点明了师道传承的重要性,大师的智慧与品德通过文字得以积累并传承给弟子,晚年时更是将衣钵单独传给了特定的弟子,强调了师徒间精神与知识的传递。

颔联“两纪孑遗增感旧,数行藏写见尊闻”,进一步阐述了师道传承的深远影响。两纪(两代)的传承过程中,留下了珍贵的回忆和故事,这些记录不仅见证了前辈的尊贵与名声,也激发了后人对先贤的敬仰之情。

颈联“梦馀鹿洞空香草,烬后鳌峰付乱云”,运用了典故,鹿洞象征着知识的殿堂,香草比喻着知识的芬芳;烬后鳌峰付乱云,则暗示了知识与智慧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渐消散,如同山峰被云雾遮掩。这两句表达了对知识传承可能面临的挑战与不确定性。

尾联“出处何成吾耄矣,平生砻断愧班斤”,诗人自省,面对知识的传承与个人成就,感叹自己已至暮年,回顾一生,虽有积累,但与古代学者班固相比,仍感惭愧。这反映了诗人对自我成就的谦逊态度,以及对古代学者深厚学识的敬佩。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师道传承、个人成长与自我反思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教育与知识传承的深刻思考和感慨,同时也体现了对古代学者的崇敬之情。

作者介绍
陈宝琛

陈宝琛
朝代:清

陈宝琛(1848—1935年),字伯潜,号弢庵、陶庵、听水老人。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市)螺洲人。刑部尚书陈若霖曾孙,晚清大臣,学者,官至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内阁弼德院顾问大臣,为毓庆宫宣统皇帝授读。中法战争后因参与褒举唐炯、徐延投统办军务失当事,遭部议连降九级,从此投闲家居达二十五年之久。赋闲期间,热心家乡教育事业。宣统元年(1909年),复调京充礼学馆总裁,辛亥革命后仍为溥仪之师,1935年卒于京寓,得逊清“文忠”谥号及“太师”觐赠 。
猜你喜欢

朝中措 以上二首见元草堂诗余卷上

汴梁三月正繁华。
行路见双娃。
遍体一身明锦,遮尘满面乌纱。
车鞍似水,留伊无故,去落谁家。
争奈无人说兴,新来憔悴因他。

(0)

太常引 题李隐君文集

扣声寂寞播阳春。
看流水、混行云。
大雅□扶轮。
忍颜继、齐梁后尘。
清风明月,四时长在,光景自长新。
不见谪仙人。
更何处、乘槎问津。

(0)

满庭芳 西园席间用人韵

酒阵诗坛,征兵命将,得无倾动华筵。
拟勤春事,还自要相先。
天地元如逆旅,应自愧、不驻流年。
凭谁问,?
娥心事,何惜月长圆。
西园张乐地,献歌呈舞,燕扰莺喧。
尽未妨颓玉,锦瑟旁边。
脱落尘凡健笔,终不负、兴染芳烟。
欢缘在,判家视草,仍是玉堂仙。

(0)

南乡子 送人北行入燕作 永乐大典卷八千六百

匹马赴严宸。
将谓青云上致身。
不是男儿容易事,风尘。
水远山长愁杀人。
离别若为情。
雪暗西山泪满巾。
还忆夜来分手处,天津。
桃李无言

(0)

鹊桥仙 阆州得稼轩乐府全集,有西江月而今

曰,不若道宜笑宜狂宜醉。
请足成之皇都门外,玄都观里。
露井树旁歌意。
先生凭恁作生涯,只嘲柳嘲桃嘲李。
酒龙歌凤,莫相回避。
就取逢场□戏。
且听人劝要推移,更宜笑宜,李树代桃僵。

(0)

蝶恋花·绿暗兰皋春雨暮

绿暗兰皋春雨暮。
露*风吹,馥馥香如雾。
一曲清歌花解语。
落红羞满沙头路。
锦瑟华年谁与度。
夜月珠帘,肠断春风句。
我自兴来聊一顾。

(0)
诗词分类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诗人
崔骃 真可 严蕊 武平一 归庄 陈宝箴 李延年 王缙 郑光祖 沈梦麟 张翼 韩世忠 曹髦 唐廪 张翰 李泌 慧寂 安如山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