辙迹空山里,登临隘九州。
椎方惊博浪,气已尽沙丘。
帝醉膺鹑首,祠荒对蜃楼。
长悬沧海日,不见翠华留。
辙迹空山里,登临隘九州。
椎方惊博浪,气已尽沙丘。
帝醉膺鹑首,祠荒对蜃楼。
长悬沧海日,不见翠华留。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恂所作的《秦始皇祠二首(其二)》。诗中通过对秦始皇遗迹的描绘与感慨,展现了对历史人物的深思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首句“辙迹空山里”,以“辙迹”比喻秦始皇的足迹或功绩,置于“空山里”,暗示这些曾经辉煌的痕迹如今已隐匿于自然之中,显得苍凉而寂寥。接着“登临隘九州”一句,用“登临”表达对秦始皇统治范围之广的赞叹,同时“隘”字则暗含了对历史变迁的无奈与感慨,九州之地虽大,但终归是有限的,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切都会被时间所淹没。
“椎方惊博浪,气已尽沙丘”两句,运用典故,分别指代了张良刺杀秦始皇未遂的事件(博浪沙之役)和秦始皇在沙丘病逝的事件。这两件事都与秦始皇的晚年命运紧密相关,表达了诗人对历史转折点的深刻洞察和对权力更迭的感慨。
“帝醉膺鹑首,祠荒对蜃楼”则是对秦始皇死后祭祀情况的描述。“帝醉”可能是指秦始皇生前的豪奢生活,而“膺鹑首”则可能是一种祭祀仪式的象征,这里通过对比,表达了对秦始皇生前奢华与死后凄凉的强烈反差感。“祠荒对蜃楼”则描绘了祠庙荒废,海市蜃楼般的景象,既是对现实的写照,也是对历史虚无的感叹。
最后,“长悬沧海日,不见翠华留”两句,以“沧海日”象征永恒与广阔,与“翠华留”形成鲜明对比,前者代表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深远,后者则象征着秦始皇的功业与存在。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功业与时间流逝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历史记忆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历史典故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对历史人物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英雄的敬仰,也有对历史变迁的无奈与感慨,是一首富有深意的历史咏叹之作。
相业久寂寞,济世谁称贤。
赖有肘后书,可拯斯民颠。
亲逢长桑君,饮以上池泉。
置之百一方,洞见五脏偏。
群生欲为阔,夭札相沿旋。
七粒或见遗,沉痾顿而蠲。
至哉神圣功,可以侔化玄。
中和远莫跻,独与岐黄专。
奈何媢疾者,尚忌良工先。
腠理忽不治,膏肓竟胡痊。
因君感吾衷,示此元命篇。
我室类悬磬,稚子恒啼饥。
丰岁尚窘食,瘠躯那得肥。
伤哉古之人,凄凉泣牛衣。
此事若亲睹,此情良足悲。
穷达固有命,奚论是与非。
岂无子孙虑,顾今将何遗。
怀彼鹿门隐,誓将与同归。
去去庞德公,真为百世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