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侬曾在山村住,听得村中老人语。
六月祈雨不祈晴,十月祈晴不祈雨。
今年三伏雨水多,官吏祈晴救禾黍。
祈晴得晴虽可喜,农夫车水方劳苦。
汗流如浆面如铁,但要田乾那畏暑。
黑云一片来何忙,心怕雨作身愿凉。
安得长风为吹散,乍可赤体当秋阳。
东桥西桥日荒荒,南圩北圩水茫茫。
中熟下熟亦足饱,尽胜淮头争捕蝗。
吴侬曾在山村住,听得村中老人语。
六月祈雨不祈晴,十月祈晴不祈雨。
今年三伏雨水多,官吏祈晴救禾黍。
祈晴得晴虽可喜,农夫车水方劳苦。
汗流如浆面如铁,但要田乾那畏暑。
黑云一片来何忙,心怕雨作身愿凉。
安得长风为吹散,乍可赤体当秋阳。
东桥西桥日荒荒,南圩北圩水茫茫。
中熟下熟亦足饱,尽胜淮头争捕蝗。
这首诗描绘了农村生活的真实景象,反映出农民对天气变化的深刻感受和直接影响。开篇“吴侬曾在山村住,听得村中老人语。”通过设定主角居住环境及与老人的交流,引出了下文关于农事和天气祈求的主题。
“六月祈雨不祈晴,十月祈晴不祈雨”两句点明了农业生产对季节性降水的依赖,这是中国农耕文化中常见的智慧。接着,“今年三伏雨水多,官吏祈晴救禾黍。”表达了特定年份内连绵的雨水给农作物带来的困扰,以及政府官员为了保护庄稼而向天气神祈求晴朗。
随后的“祈晴得晴虽可喜,农夫车水方劳苦。汗流如浆面如铁,但要田乾那畏暑。”则展现了尽管获得了所祈的晴好天气,但农民们仍需在炎热中辛勤工作以确保作物生长,不惧烈日。
“黑云一片来何忙,心怕雨作身愿凉。安得长风为吹散,乍可赤体当秋阳。”这些句子透露出农民对于突如其来的阴霾天气的担忧,以及渴望持续的微风以消暑解热。
最后,“东桥西桥日荒荒,南圩北圩水茫茫。中熟下熟亦足饱,尽胜淮头争捕蝗。”则描绘了秋收时节的丰收景象,以及人们在收获季节对抗害虫以保护粮食的努力。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中国古代农民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反映出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以及人类对于天气变化的无奈和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