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琢巧,犀象并檀槽。
掠遍香丝珂响细,飏凭纤手月痕高。红浸半规潮。
修琢巧,犀象并檀槽。
掠遍香丝珂响细,飏凭纤手月痕高。红浸半规潮。
这首《忆江南·咏梳》由清代诗人黄琬璚所作,以梳子为题,描绘了梳子的精致与使用时的优雅场景。
“修琢巧”,开篇即点明梳子的精工细作,展现出其设计之巧妙与工艺之精湛。“犀象并檀槽”,进一步描述梳子材质的珍贵与多样,犀角、象牙与檀木的结合,不仅提升了梳子的质感,也赋予了它独特的艺术价值。
“掠遍香丝珂响细,飏凭纤手月痕高”,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梳子在使用过程中的美妙体验。轻轻掠过如丝般的秀发,发出细腻而悦耳的声音,仿佛是月光下轻盈的舞动,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而优雅的美。这里,“珂响”指的是梳齿与头发摩擦时发出的细微声响,“纤手”则暗示了使用者的手法轻柔,而“月痕高”则借用了月光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梳子动作的轻盈和流畅。
“红浸半规潮”,最后两句以红晕和半圆形的波纹作为结束,可能是对使用梳子后发梢或面部肌肤上泛起的红润光泽的描绘,或者是对整个场景氛围的一种渲染,营造出一种温馨而浪漫的情调。
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梳子这一日常用品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色彩,展现了作者对于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和独特审美。
池阳决曹窦君掾,三年勾钉烦指呼。
朝来脱去如敝屣,华舟泛泛归匡庐。
君家世吏二千石,缘饰儒雅穷诗书。
昔岁先君使湖外,特荐尊府闻公车。
廷尉于公有阴德,翩翩青紫登华涂。
江城僻院本无事,穷山培塿多荒芜。
中间叶侯久无政,顾遇僚吏无精粗。
狴犴缧囚常数百,小大往往多非辜。
不知滞狱困寒暑,直疑为吏忧妻孥。
惟君不茹亦不吐,独自垂钓来南湖。
使者交章任为令,从此平步青云衢。
香炉峰前木叶落,樽垒好在黄家垆。
此来行李有佳句,莫忘齐山黧老夫。
卧病甬东久,偶寻吴会游。
不知陶令意,乃与身为雠。
恤隐岂不美,更恐增人愁。
黾勉有馀暇,强来访林丘。
此地多山石,鸟道与云浮。
松筠郁回合,四顾皆良畴。
仆本山野人,聊此谢羁愁。
从容日已夕,归意良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