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岁莫二首·其二》
《岁莫二首·其二》全文
宋 / 苏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文章习气消未尽,般若初心老渐明。

粗有春秋传旧学,终凭止观定无生。

维摩晚亦谐生事,弥勒初犹重世名。

须发来年应更白,莫留尘滓溷澄清。

(0)
翻译
过去的习气还未完全消除,智慧的初心却在逐渐显现。
虽然粗略地掌握了古人的学问,但最终还是依靠止观之法确定了生死无常。
维摩诘即使晚年也参与世俗事务,而弥勒菩萨最初更重视世间名声。
到了新的一年,须发应当更加斑白,不要让尘世的杂质混杂于清净之中。
注释
文章:过去的习惯。
习气:遗留的习惯或风气。
消:消除。
未尽:尚未完全消失。
般若:智慧。
初心:最初的信念或理解。
老渐明: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清晰。
春秋:历史、学问。
传旧学:传承古老的学问。
止观:佛教术语,静虑观察。
定无生:确定生死真理。
维摩:佛教人物,维摩诘菩萨。
晚亦谐:晚年也参与。
生事:世俗事务。
弥勒:佛教中的未来佛。
初犹重:最初还很重视。
世名:世俗名声。
须发:胡须和头发。
来年:明年。
更白:变得更白。
尘滓:尘世的污垢或杂质。
溷澄清:混杂于清澈之中。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岁莫二首(其二)》。诗人以个人的学术修养和人生感悟为主题,表达了对学问的深入理解和对世间名利的态度。首句“文章习气消未尽”揭示了诗人虽已年长,但仍需不断消除旧有的文风习气,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次句“般若初心老渐明”则强调了智慧的积累与初心的保持,随着年龄增长,对佛教般若智慧的理解更加深刻。

第三句“粗有春秋传旧学”表明诗人凭借自己的学识,传承了古代的经典学问,但用词“粗有”显示了谦虚和对知识的敬畏。第四句“终凭止观定无生”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于生死问题的看法,通过止观禅修来达到超脱生死的境地。

第五、六句“维摩晚亦谐生事,弥勒初犹重世名”借用了佛教典故,维摩诘和弥勒佛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生活态度,诗人晚年虽能顺应生活,但仍看重世俗名声,体现了人生的复杂性。

最后一句“须发来年应更白,莫留尘滓溷澄清”展望未来,诗人意识到岁月流逝,须发将增添白霜,但他希望在心灵上保持澄净,不受世俗杂念所扰。

总的来说,这首诗展现了苏辙深沉的人生哲理和对学问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个人品格修炼的反思。

作者介绍
苏辙

苏辙
朝代:宋   字:子由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生辰:1039—1112年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获召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
猜你喜欢

和李子将秋吟二首·其一

潮入高窗雨入灯,久抛双屐与孤藤。

独游南海秋时别,却忆西樵雪里登。

脱叶忽添林际月,断钟还忆水边僧。

读书床在江楼畔,绿尽残苔知几层。

(0)

舟上作

峡水牵情去复斜,江痕山影两相遮。

白浮舟路怜沙鸟,红落蓬窗觉岸花。

远寺钟声沉野日,断桥松色锁微霞。

旧游到此空惆怅,一片幽晖叫暮鸦。

(0)

初夏口占·其十

东征士女慰来苏,大度神功与祖符。

引领王师徒望雨,好将何物备箪壶。

(0)

送黎君选之官兴业·其二

苍梧西去近,不用怅蛮烟。

此地邻勾漏,前贤有稚川。

君饶红玉质,自协丹砂缘。

何必占朝谒,方知令是仙。

(0)

雨后阮集之招同林六长徐介白程荩臣集咏怀堂分得八庚·其一

芳林带馀润,满院绿阴生。

为听流莺啭,弥深求友情。

烧灯过午夜,把酒话生平。

醉向歌儿道,毋轻唱渭城。

(0)

花朝过蕉溪

垂杨风急雁归频,草色萋萋映去津。

川上已晴初见日,堤边花老不成春。

孤峰隔水寒呼狖,小艇横江晚渡人。

莫讶风光今岁别,不知原是客中身。

(0)
诗词分类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诗人
石延年 刘处玄 于濆 王铎 欧阳玄 王筠 王遂 文嘉 项斯 赵翼 姚绶 冯琦 吕祖谦 蔡沈 方以智 吴承恩 曾棨 柳公权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