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士各有立,处死焉能同。
当时百里奚,亦不殉虞公。
况复晋君在,虚器拥宫中。
智氏非其主,安得云效忠。
士为知己死,朋友理尚通。
荣枯不改节,此事固足风。
若云君臣义,天地相始终。
宁论知不知,报施说亦穷。
厉叔虽慷慨,愤怼非靖共。
一死良为难,惜哉言不衷。
志士各有立,处死焉能同。
当时百里奚,亦不殉虞公。
况复晋君在,虚器拥宫中。
智氏非其主,安得云效忠。
士为知己死,朋友理尚通。
荣枯不改节,此事固足风。
若云君臣义,天地相始终。
宁论知不知,报施说亦穷。
厉叔虽慷慨,愤怼非靖共。
一死良为难,惜哉言不衷。
这首清代诗人龚景瀚的《豫让桥》是一首咏史抒怀之作,通过对豫让刺杀智伯的故事进行评述,表达了对忠诚与知遇之恩的深刻理解。首句“志士各有立,处死焉能同”揭示了英雄人物对于生死的不同抉择,强调了个体差异。接下来通过比较百里奚和豫让的行为,指出豫让不因虞公的昏庸而殉葬,而是选择为主人智伯尽忠。
诗中提到晋君在位,智伯的器重却空洞无实,暗示了豫让的忠诚并非盲目,而是基于对智伯的信任。接着,诗人进一步阐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原则,认为朋友之间也有相似的道义相通之处。豫让坚守荣誉,无论荣辱都不改变节操,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然而,诗人也指出,真正的君臣之义应如天地长久,而非单纯依赖知遇之恩。因此,是否一定要报答知遇之恩至死方休,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豫让的慷慨行为虽然可贵,但他的愤怒和愤慨并未导向和平共处,他的言辞也不够中肯。
最后,诗人惋惜豫让的一死过于冲动,未能以更为理智的方式表达他的忠诚。整首诗通过历史典故,探讨了忠诚、知遇、节操和理性抉择的主题,展现了诗人对古代忠义观念的独到见解。